社論/海綿城市的啟示

  • 2017-06-28
 近來連日大雨,臺灣四處因為排水不及造成諸多災情,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曾說,大台北地區防洪基礎設施已很完善,因河水氾濫或山洪爆發,引發外澇的機會較低,但城市的排水能力不佳,在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之際,內澇機會卻大幅增加。解決大都市內澇問題,除持續改善水利基礎建設,提升排水能力之外,增加城市吸水能力,便是目前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我國也有部分縣市開始做這樣的嘗試。
 所謂的吸水能力,就是近年許多歐美城市正在進行的海綿城市的改造計畫,其中荷蘭鹿特丹,被視為最具代表性的海綿城市,有百分之六十國土面積在水平面下,荷蘭的治水政策永遠跑得比別人快,從早期的圍堵到今天創造與水共生的環境,這個城市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鹿特丹的方法,並不是增建更多偉大壯觀的排水基礎建設,讓瞬間強降雨產生的大水,可以迅速排出市中心,而是盡一切可能,在都市中找到可以「儲水」或「吸水」的地方。例如讓市中心許多廣場「下沉」,低於周圍路面和人行道。在強降雨時,這些廣場可以變成臨時滯洪池,市中心一座大型地下停車場的地底,甚至挖了一個有四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大小的儲水槽。另外也在市區內闢建更多「綠地」,包括建築物上可以吸水的綠色屋頂和綠色牆面。
 台灣近來大雨不斷,許多人都在談JW生態工法,連同為離島的金門都在縣府主管會報中,提及造價與傳統工法差異不大,又無違反採購法之虞,確實值得公部門評估與重視,朝創造會呼吸的道路及打造海綿城市的願景與目標邁進。
 這個工法發明人是道地台灣子弟陳瑞文,工法名稱就是他英文名字的縮寫,這個工法的內容是在土壤上方鋪設20公分碎石層,再放置以塑膠製成的水孔架,最後以RC鋼筋水泥土灌漿鋪設路面,獲多國專利肯定。尤其,JW工法做出來的道路,承載力完全不輸一般水泥或柏油道路,澈底顛覆傳統透水路面因承載力不足,只能供做人行道、公園等沒有大型車輛通行鋪面使用的限制。因此,美國、中國等不少國家都跟陳瑞文買專利,請他與當地團隊合作,施做會呼吸的道路,或稱海綿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自己的發明,優先在自己的國家發光發熱,這些年來陳瑞文從未向國內任何使用JW工法的公、私立單位收取過專利金;他甚至主動行文新北市及台北市政府,聲明只要各項公共工程願意使用JW工法,造福環境,他將放棄所有專利權的行使。只可惜卡在政府採購法的掣肘,這項能讓城市成為一個兼具蓄水、散熱和節能功用的工法,目前卻面臨推不動的窘境,要怎麼突破政府採購法的限制,在在考驗著當政者的智慧。
 都市化及人口湧入的後果,就是水泥大樓及水泥馬路整個遮蔽住原有環境的呼吸系統,自然環境原有的自然水量調節功能完全喪失,人們面對旱、澇的不斷衝擊,必須及早覺醒讓大地恢復;馬祖近來大型建設不斷,但其實馬祖水電資源相對珍貴,我們更應該秉持永續的態度與原則,用負責任的態度對待馬祖這塊鄉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提供相關單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