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乾淨公廁活動,環保署近期相繼倡導衛生紙丟馬桶運動,鼓勵如廁後的衛生紙直接投入馬桶沖走,減少化妝室內垃圾桶的設置,以強化衛生環境及水準提振。這項政策出發點有著相當的願景,為富有「前瞻性」的建設,但對地方政府的考驗正要開始。
考究紙類的性質,衛生紙的紙質較面紙易於溶解在水中,因而環保署在宣導時呼籲「衛生紙丟馬桶」,但這前提是確保民眾如廁使用的是衛生紙而非其他紙類。舉凡面紙、紙手帕、吸油紙、濕紙巾等,都是在廁所常見的衛生用品,但因材質關係很有可能造成水道阻塞;既然鼓勵使用易於分解的衛生紙,就得先在各間公廁內提供衛生紙,除了協助解決內急,也讓民眾能順手使用衛生紙,亦能間接落實這項政策。進一步來講,要民眾能配合,前提就是要有環境的誘因,降低使用其他紙類擦的機會,讓習慣漸漸養成。
廁所間內撤除垃圾桶的原初用意是避免使用者再將衛生紙棄於穢物桶內,鼓勵逕棄於馬桶內,但如何面對其他衛生用品廢棄物的處理,仍有待斟酌。舉如衛生棉(條)的替換,倘若各間廁所內未置垃圾桶供棄放,將會出現由使用者須自己打包後再拿至外空間拋扔的尷尬情事;又或是協助嬰孩更換後的尿布、濕紙巾等,猶乏垃圾桶的設置將添增許多不便,無異衍生困擾。職是之故,衛生紙丟馬桶的願景尚無法與公廁垃圾桶零設置完全劃上等號,仍要有相當的配套措施。
成就這項運動的另一項配合條件必須是廁所排泄管道的暢通,方不致造成阻塞故障。環保署環管處指出,整建公廁每一件最多補助100萬元,由各地方提出公廁改善計畫,再協助爭取預算補助,並依照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給予補助70%至89%。換句話說,為迎接新如廁文化的願景,地方政府必須有一成至三成的整建經費自籌款,但問題是,這筆費用也占政府預算相當之比例,是否有適足的資源供建設,以及排擠其他支出的可能性,在在都是必須評估與妥謀運籌之處。
馬祖地區近來相繼在推動公廁升級的計畫,至期透過扭轉過往隱晦不被重視的環節來創造驚豔的觀光品質。中央政府刻正進行的「衛生紙丟馬桶」運動,若能如質如期的執行,相當程度上確實會為北疆帶來許多的進步與提升水準,但如何具體施行與完善,將考驗著公部門的智慧與手段。
社論/衛生紙丟馬桶運動考驗公部門執行力
- 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