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路熱傳馬祖老兵劉富森所製作的戰地模型,他的作品十分精美、維妙維肖,很多老兵搶著收藏,很多人透過他的模型作品,看見縮小版的馬祖,將時光回到馬祖戰地政務時代的晚期,回味大時代的小島嶼故事。
經過馬祖公部門近年的積極輔導,以及民間商家的勇於創新,馬祖相關於戰地的文創產品日益增加,這些文創產品對於馬祖的品牌行銷有很大的助益,但是很多關於馬祖的戰地文創產品,卻無法產生共鳴,而劉先生的作品,卻能感動人,因為他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包括蹲坐標語前、等公車等作品,都是商業模式下的文創,不可能會出現的主題,劉先生以他小人物的戰地美學視角,濃縮了馬祖戰地的故事,放大了你我彼此的經驗。
戰地政務時代軍方對於公共美學的標準,可能比我們現在還要高,以標語製作來說,東引「中流砥柱」、北竿「還我河山」、南竿「枕戈待旦」、莒光「山海一家」都高度具有美感,其精美程度不是目前委外廠商所能做到。馬祖近年來委外廠商所做的村名石刻、美化工程,其整體美學呈現遠遠不如過去戰地政務時代,大部分都是用電腦選字簡單編輯定稿後交差。馬祖公共美學標準降低,其問題有許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近年馬祖招標很多是採用最低標,造成廠商低價搶標,在利益極大化下,自然以成本最低的方式去完成標案,而非追求作品極美化。
以劉先生的作品來,每個一個細節都要花費許多功夫,並且無法大量複製生產,如果以商業模式來看,是極不效率,如以最低標模式來看是不具市場競爭力。因此建議公部門,公共標案應適時採用最有利標,讓美學程度不同的廠商,得到不同的合理待遇,打造馬祖的戰地美學環境。
目前馬祖公共美學還有一個問題是各單位各行其事,整體美學混亂,如有時縣府完成一個工程,不久鄉公所又在附近冒出一個大型建物,過一陣子馬管處又在路邊加上一個鮮豔的景點指示牌,不同單位各自分開的「作品」可能是美麗的,但是缺乏整合拼湊在一起,卻會造成整體視學的混亂衝突。馬祖整體戰地景點目前分屬多個單位,有必要進行相關聯繫與整合,才能營造馬祖整體戰地風情,避免多頭馬車最後變成花花綠綠的四不像。
很多老兵願意舟車勞頓跨海回到馬祖看看,是因為馬祖有他們的年輕故事,如何以戰地美學呈現戰地故事,讓馬祖老兵產生共鳴,是我們可以思考的一個戰地文資保存議題。希望透過用心營造戰地美學,讓世人看到專屬於馬祖的美麗。
社論/打造專屬於馬祖的戰地美學
- 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