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關懷新移民 創造社會新動力

  • 2017-07-04
 因社會變遷與政策開放,國內的外籍配偶人數迅速增加,由於外籍配偶在養育台灣下一代方面,有著極重要的份量,她們的處境也日漸受到重視。社會大眾對待新移民女性,能夠摒除偏見或民族優越感,將視新移民女性為真正家中的一份子,互相尊重支持,如此對新移民女性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關係、新的角色會有重要影響,更是增進彼此關係的關鍵所在。
 幾十萬外籍配偶對台灣的人口成長、家庭結構、社會穩定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與貢獻,但她們在台灣卻未能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面對未來新移民與新台灣之子逐年增加之趨勢,解決之道除了從新移民本身的教育與其家庭教育著手外,社會大眾的接納態度,亦是教育政策能否落實的重要關鍵。今後仍有待中央與地方政府各部門的統籌合作、民間社會團體的支持協助,與社會大眾觀念之導正與接納,才能使政策有效的推動,達到多元文化融合的目標。
 由於初期迎娶外籍配偶者以老兵或中下階層民眾居多,加上台灣社會傳宗接代的觀念,外籍配偶的概念逐漸被簡化為生育工具的刻板印象。而她們在家庭中也沒有被合理對待,家暴、受虐事件時有所聞。在少子化的時代,外籍配偶扛起負責生養下一代的重要責任,如果台灣社會不能正視、肯定她們的付出,一個不快樂的主婦與媽媽,怎能養育出健康、快樂、正常的下一代。
 為了讓新移民儘速適應環境,具備良好的生活和生產能力,教育乃是最有效的方式。多數新移民家庭處於經濟弱勢,新移民本身在白天必須外出工作,分擔家計,相對地缺乏足夠的學習機會,即使政府大部分學習課程開設於晚間或是假日,也因基於照顧孩子、處理家務等家庭因素而作罷,導致新移民即使有學習管道,也缺乏參與各類學習課程的時間。就社會教育和終身學習觀點而言,政府應對外配教育做整體規劃,設計多樣化的課程,開設如各種職業技能、運動休閒等新移民專班,以滿足新移民的學習需求,提供其更多元的學習機會與選擇。
 新移民在現實的社會中,仍是屬於相對的弱勢族群,需要我們的幫助,才能在社會上立足。雖然有很多人對於新移民,仍存在著歧視的心理與刻板的印象,但我們相信只要彼此多溝通、多交流,一定可以因了解而包容,因關懷而共存共榮。從台灣本島到離島,已經發展成為多元化社會,不論是外勞或是新移民,對台灣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有不可抹殺的貢獻。
 面對未來新移民與新台灣之子逐年增加之趨勢,仍有待中央與地方政府各部門的統籌合作,保障其在家庭、社會、工作、教育,以及法律上應有的權益,協助其早日適應社區生活,達到多元文化融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