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日觀光逆差的反思

  • 2017-07-12
 日前商業發展研究院披露,台灣人赴日旅遊消費額逐年增加,然而日本人來台消費額卻逐年減少,觀光消費逆差竟破千億,引發鄉民熱力討論,直言臺灣各地觀光毫無特色及差異性,沒有東西可供觀光客消費,「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儼然就是一帖自我安慰的麻醉劑,掩藏臺灣逐步喪失觀光競爭力的事實。
 臺灣觀光蕭條不振,許多人都說是大陸觀光客不來的原因,但商業發展研究所公布的數據結果,卻讓人發現其實臺灣多年來觀光毫無進步的事實,中國大陸政策性的觀光人數,一時之間讓臺灣觀光客增加,所有觀光客充斥在各個知名景點,觀光業者搶發陸客財,拚命蓋飯店、買遊覽車,但實際上臺灣整體觀光軟實力並無進展,在陸客退潮後,真實的觀光吸引力立見結果。
 台灣赴日旅客人數在2016年達417萬人,創下歷史新高,赴日消費總額更多達5245億日圓(約新台幣1470億元),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於此同時,日本旅客來台人數僅約190萬人,雖比前年成長些許,但仍不及赴日台客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台客訪日之消費成長驚人,日客來台的支出金額卻逐年遞減,從2011年平均每人來台花費8.3萬元,到2015年銳減至5.5萬元。
 為何臺灣愛去日、韓旅遊,日、韓的政府與民間啟動各類結合旅遊、影視音樂、動漫遊戲、文資再生、社區營造等跨文化產業的複合性觀光振興計畫。換言之,他們不斷的創造各種吸引觀光客的作為,知道如何吸引國際旅客,靠的不只是煙花燒錢式的宣傳廣告或促銷活動,更重要的是基底的文化建設與長期的文化投資。
 反觀臺灣,長久以來對外營造的觀光意象實在乏善可陳,自我刻板化地、重複再現成一個由泡茶、老街、小籠包、夜市小吃、腳底按摩等元素構成的懷舊南國。另一方面,則訴諸其實一點也不新潮、卻自認還很酷炫的尷尬事物,比如一○一摩天樓與煙火秀;或者自我感覺過於良好的口號,比如「最美麗的風景就是人」。更不要說,近來各縣市不斷複製的琉璃橋、天空步道,連臺灣人都膩透了,遑論吸引國際觀光客。
 再來看看馬祖,近來以藍眼淚吸引不少慕名的觀光客,這些人都不是慕馬祖之名,而是慕藍眼淚的自然景觀之名。觀光客來到馬祖之後,馬祖提供什麼樣的觀光風景,才是現階段馬祖推展觀光要思考的重點。曾有在地鄉親批評地方政府圖利部分店家,有外賓來總是帶到那些店家,孰不知碉堡咖啡、海邊書局、社區營造的特色,才是吸引觀光客目光之所在,也是馬祖觀光的差異化所在。
 馬祖推展觀光非僅涉及觀光單位,包括交通、文化、建設等相關部門都必須橫向連結動起來,既然觀光立縣,任何的施政都必須從觀光出發,馬祖很小但可以擁有自己特色的美,營造屬於馬祖的風景、美食、文化景觀,日人許多作法都值得借鏡,以淺草雷門為例,商家不允許邊走邊吃,擺兩張立桌落實要求觀光客吃了再走,入境隨俗並無人抱怨;魔鬼總在細節裡,馬祖的觀光不能只靠地方政府需要你我一同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