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愛護海洋 你我都有責任

  • 2017-07-16
 馬祖海灘奇幻絕美的「藍眼淚」令人歎為觀止,但是,跟著潮來潮往的還有形形色色的寶特瓶等垃圾,很難視而不見。馬祖等離島是海洋垃圾的「重災區」,清完了又來,循環似無止境。台灣本島的海岸線,一樣能聽見海哭的聲音,幾乎被海洋垃圾包圍。這些漂浮海洋的垃圾,可怕的是它正在污染國土、危害生態,而我們和世界各國一樣,幾乎是束手無策。
 海洋本身不會產出海洋垃圾,海洋垃圾主要來自陸域及海岸被丟棄之固體廢棄物。陸地垃圾如未妥善處理,即易受雨水沖刷及風吹落入海洋,成為海洋垃圾。在大量的海洋垃圾中,塑膠佔6至8成。塑膠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這些人造物料可製成衣物、容器、電子用品和傢俱等,令生活輕鬆方便。然而,當消費主義導致浪費陋習,形成即棄文化,情況便開始失控。此外,還有即棄餐具、發泡膠盒和各種大家隨意使用而無意保存的物品。塑膠物品的實際使用時間也許以分鐘計,但這些物料的壽命是以世紀計。
 陸域垃圾與海域環境相互影響,海洋垃圾對環境的破壞不分地域,與人們的生活亦息息相關。為了減少海上的塑膠垃圾,政府或民間團體經常發起淨灘活動,間接提高了大眾對於海洋塑膠碎屑問題的認識。海洋垃圾清除行動,希望能還給海洋生物健康的海底環境,營造生生不息的海域棲地,更重要的意義是要呼籲民眾應減少塑膠用品及拋棄式用品使用,做好資源回收,減少人為垃圾之破壞,身體力行一同來愛護海洋。
 海洋垃圾全球流動,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有人以為海邊的垃圾都是來自對岸的隨意丟棄,其實不然,很多垃圾都來自你我日常生活。現代人一天當中使用許多塑膠製品,而這些塑膠製品都可以取代的,海洋廢棄物與民眾生活習慣相關,減少製造垃圾就是不破壞環境的最好做法。因此在我們很方便、很隨性的在使用日常用品的時候,大家需要愛物惜物的使用每一樣東西,能重複用或再利用最好,如果不能用要丟,也要做好資源回收。
 海岸是馬祖的重要資源,也是馬祖在發展觀光時,一項極為重要的觀光資產。「最美麗的風景不是美景本身,而是守護美景的心。」拯救海洋,是可以從改變我們的小小習慣做起。當環境健康,我們身體也會變得健康,同樣地,當我們身心健康,環境也會因我們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