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拉松認證的意義

  • 2017-07-19
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自104年獲國際田徑總會(IAAF)銅標認證,是目前國內唯一獲得此項認證的賽事,而通過認證的賽事除可登上IAAF馬拉松年度賽事行事曆,吸引更多世界各地跑友來臺參加外,還可成為奧運資格賽之一。換句話說,在認證賽事中的成績,可以成為參加奧運的資格賽,自然吸引許多專業的馬拉松跑者與會。
而近來馬祖南、北竿分別傳出申請各項認證的消息,但多數人並不了解其中的差異,首先是北竿硬地超級馬拉松獲得雙認證,分別是國際馬拉松暨長跑協會(AIMS)賽道認證及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IAU)銅標籤認證,是超馬賽事,並非一般的馬拉松,目前在世界或台灣都仍屬較冷門的賽事,去年的高雄24小時超馬賽就獲得國際賽道的認證,背後的意義是賽道通過認證,成績才得以列入正式國家紀錄和世界排名。
另外在南竿舉辦邁入第三屆的馬祖馬拉松日前也正由工作人員偕同中華民國田徑協會丈量人員,巡迴南竿賽道進行路跑路線丈量,要申請IAAF國際田總賽道認證。馬祖國際馬拉松之前是採田協國家級認證,今年預計申請國際賽道認證,讓賽道符合國際馬拉松賽事標準,地方政府也有意在3年後申請成為IAAF銅牌賽事,希望讓馬祖馬成為台灣第2個由IAAF認證的銅牌賽事。
AIMS認證偏重賽道測量和賽道品質,是不分等級的;IAAF認證則偏重於比賽本身的組織能力,比如計時系統、裁判等級、賽道情況、保障體系、參賽運動員水平、比賽影響力等綜合水準,而且是有等級認證制度的,根據比賽的組織水平分為金銀銅三種級別。
一個比賽成不成功,其實與IAAF認證的關係有限,世界數十個金標比賽,其實大部分都名不見經傳,個別甚至連單看比賽名,也不知道在那裡舉行,像波士頓馬拉松這種知名賽事,它的賽道根本不符合I-AAF的標準,所以波馬創造的世界紀錄,是不獲IAAF承認的,但波馬還是每個跑者的終極目標,吸引世界眾多好手角逐。
申請IAAF的銅標認證有幾個主要條件,來自四個國家的國際菁英選手,菁英定義為最佳成績少於2小時16分(男子)及2小時38分(女子)內、賽道有符合資格的丈量員量度、一定要完全封路,主要路口都要有警員或交通督導員站崗、要在至少五個國家全程報導比賽的實況。曾經是台灣最大馬的台北馬拉松至今無法完成銅標認證的主要關鍵便在於封路,因為市區民眾抗議聲浪過大,比賽時必須逐步解除交管,無法全程近六小時完全封路,這點就是萬金石在北海岸辦理的優勢。
優質馬拉松的辦理重點,主要在各項細節,要讓參加者可以在馬祖的美麗風景、美食中,感受到島嶼的熱情,精英參賽、封路轉播,相信都不是參賽者關心的重點,因此認證可以為一場成功馬拉松錦上添花,卻無法讓失敗的活動加分。今年馬祖馬在即,如何呈現馬祖特色的馬祖路線、如何提供馬祖特色美食、甚至如何展現軍民一家的獨家加油團,相信都是馬祖馬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