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月份鳳凰花開迄今近3旬時間,許多學子相繼從校園完成學業,即將昂首往人生下一旅途站邁進,擘劃不凡的未來。但所謂的畢業,除了泛指學業上的完成,更該包括品行與德行的進步與厚實,才是打造全人教育的大纛。
據報導,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廈門地區的一間大學,曾在畢業典禮除了邀請師長賢達為座上嘉賓外,更邀請校園的敲鐘人、清潔員、警衛、工友等眾人鮮少會去注意的角色來擔任頒獎者,更於禮成前邀請渠等上臺接受學生們深深鞠躬道謝。校方指出,這是象徵人人平等沒有貴賤之分,不論是位居要津的校園主管及師長,或是位處第一線服務的基層人員,同樣均是為校園付出,在不同領域及層次奉獻,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都該值得接受道謝,也該擁有等同的機會來參與這項榮耀。
我們常常把「德、智、體、群、美」等五育掛在嘴邊,也強調彼此均衡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卻側重於智育的點墨,致使公民教育上出現相當罅隙。在升學主義下,幼稚園時期被父母塑造成最特色與傑出的乖寶寶,上小學後被要求追求成為最高分的模範生,中學後在升學壓力下以金頭腦的資優生為理想,讀大學後以爭取獎學金為要務,這些各階段的學業成績標竿被用來評斷孩子的成就,且似乎是決定來日發展的臧否。無庸置疑地,成績掛帥的導向自然讓整體風氣往智育靠攏,其餘的人格品行發展似乎不被認為重要。
但即便求學階段的學業成績再頂尖、再優異,一只又一只的成績單也只能證明過去的傑出,並無法與工作能力、做人處事畫上等號,更不等於日後人生的亮麗。不時耳聞社會上許多駭人聽聞案件的肇事者是高知識份子所為,且有日益攀升的趨勢;另外,許多高學歷求職者或因工作薪資、或因社會地位、或因怕麻煩等不願放下身段屈就現實,成為畢業即失業一族、乃至為啃老一族。隨著時代進步,學子們面對壓力即退縮觳觫,也不願踏出努力的跫音,對社稷競爭力有著莫大影響,在在點出了我們教育上有待努力的方向。
臺大教授葉丙成曾在畢業典禮上有著這樣的期許:「這世上再大的榮譽、成就,都不值得你出賣自己的良心;願你們離開校園後,所作所為都能對得起自己良心;人人都能廿年夜夜好眠到天明,不被冷汗驚醒。」洵是,校園除追求傲眼升學榜單外,也須積極將其他四育的授業均衡並進,讓孩子們把做人處事的觀念拳拳服膺,以期在社會適應良好,能懂得尊重他人、感謝他人,當個實實在在的好青年、好國民。
社論/從工友手上接過獎狀:比成績更重要的教育
- 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