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台北的大街小巷,你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室內運動空間出現,從運動中心、健身房、舞蹈教室到許多兒童場地,似乎民眾對於運動的需求前所未有的高漲,更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惟根據體育署的調查顯示,臺灣規律運動人口自98年底的24.4%提升至104年底的33.4%,但至此似乎進入瓶頸,也讓主管機關傷透腦筋,如何讓運動比例最低的族群進入運動的行列。
其實運動的好處不用說大家都清楚,過去中央政府的運動政策主要放在場館硬體及體育活動的補助,但近來因為大環境及科技的改變,對於運動的概念也在改變,因此推動全民運動策略的也必須適時調整。
為改變過去學科總佔據學生體育課時間,102年我國國民體育法第6條修正,明定學校應安排學生在校期間,除體育課程時數外,每日參與體育活動之時間,每週應達150分鐘以上,正式將體育課外體育活動入法,並推動「學生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方案」,S代表Sports,H代表Health,希望激發學生運動動機與興趣,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當然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瞭解運動對孩子的重要性,運動不足的兒童容易專注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和缺乏姿態控制能力,這些問題可以靠配合教練指導,循序漸進地運動而有效改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傳統觀念已被淘汰,反而是具有規律運動的孩子,才能訓練出未來面對人生重要關卡時,必須的抗壓性與適應能力。
都會環境因為戶外運動空間不足,因此近來各種運動中心、健身中心、運動教室林立,加上新科技的發達,個人運動穿戴裝置正夯,運動產業儼然成為台灣最新最熱的產業,連大專院校都開設不少的運動休閒科系以培育相關人才。
以台北市為例,近來在推動全民運動的做法上已有改變,除持續強化運動場館的精進外,開始主動進擊各行各業及社區,開辦樂齡巡迴指導團、全民瘋運動、職工樂活趣等系列推廣運動策略,目地是讓民眾接近運動更方便。
以樂齡巡迴運動指導團來說,只要申請單位達20人,年滿55歲,適合的活動空間,就可以向體育局申請免費專業運動教練指導課程,而這樣的理念同樣適用在社區及公司行號。
體育局帶領專業教練主動進入公司行號、駕駛職業工會等,配合運動量最低的勞動群眾時間,可能是午休、可能是下班,提供免費的運動課程或體適能指導,讓原先總是以沒時間為藉口的運動族群,有更方便運動的理由。
馬祖相較台灣的運動環境各有優劣,好的是戶外運動環境理想,近年來各鄉各島的室內運動空間也都逐步改善,地方政府經常性的辦理相關體育活動,惟確實運動專業教練不足,無法提供各式各樣多元的運動選項。
也許透過新科技的進步,運動遠距教學或是培養相關運動教練人才可以讓地區運動選項多元化,馬祖民眾運動參與率不低,如何讓民眾持續規律運動是現階段地方政府應該努力的目標。
社論/全民運動新觀念
- 2017-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