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忠誠門成為馬祖的凱旋門

  • 2017-08-07
 「忠誠門」東引的重要地標之一,近年許多老兵回訪東引,忠誠門可說是必訪之地,近日有老兵反映忠誠門上的戰士塑像有損壞情形,希望相關單位能進行修繕,由此可見忠誠門在老兵心目中的地位,我們應該妥善保存維護忠誠門,讓忠誠門成為馬祖的凱旋門。
 忠誠門是東引第一門,興建於民國63年,由當時的反共救國軍所建,東引中柳村、樂華村的左右分立軸線由忠誠門展開,在民國77年中柱港啟用前,忠誠門是東引必經之門,也是許多阿兵哥抵達東引看到的第一個戰地意象。
 忠誠門不僅只是馬祖的戰地建築,更是全國無數退伍老兵的共同回憶,對於忠誠門這個戰地遺跡,我們除了在硬體上的維護保存,也應該要收集相關忠誠門的故事,向曾在東引服役的戰士致敬。例如法國巴黎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就充滿對軍人的尊敬,門內刻載當時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96場勝戰,以及1792年至1815年的法國戰史,每年的7月14日法國國慶,法國總統必定會在凱旋門下通過,同時法國總統卸任前的最後一天,向凱旋門的無名烈士墓獻上一束鮮花也已是法國傳統。如果要讓忠誠門成為戰地文化亮點與觀光景點,我們應該要像法國凱旋門一樣,重視過去的歷史,感謝老兵的貢獻,這樣才能重燃每一位東引老兵的熱血與軍人魂。
 同時,保存維護忠誠門應避免過度修繕,地區很多的戰地修繕往往變成修繕者創意與想像的展示場,天馬行空有餘,考證復原不足,不論工法、建材、色彩等都與原建物相距甚遠。以羅馬的提圖斯凱旋門(Arco di Tito)為例,該門興建於約西元81年,是目前羅馬現存最古老的凱旋門,門內的雕塑仍能完整呈現約兩千年前的模樣,並未有現代化的裝飾。如果忠誠門每隔10年就來一次大變身,面對面目全非的忠誠門,將很難引發老兵們的共鳴。
 另外,忠誠門上的戰士塑像更是老兵們的精神象徵,其振臂迎敵的戰鬥英姿,媲美外國凱旋門上的「勝利女神」,老兵們還給戰士塑像取了個俏皮外號「阿榮」。外國很多凱旋門上都會有勝利女神像,其有重要象徵意義,回顧德國柏林凱旋門-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的歷史,西元1806年拿破崙征服普魯士後,下令將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像拆下,裝箱劫去巴黎,而隨後萊比錫會戰拿破崙敗戰,普魯士進軍巴黎,立即將失而復得的勝利女神送回柏林重新設立於布蘭登堡門上,忠誠門上的塑像和凱旋門上的塑像一樣,有其重要特殊的情感與意義。同時,我們建議每一次的「阿榮」像修繕都要小心謹慎,就算不得不換新也應將原像妥善保存,例如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像與馬戰車在二戰期間受損嚴重,目前的女神與馬戰車塑像是二戰後所新立,當時僅存的一隻馬頭,如今仍妥善保存在柏林市麥克舍博物館。
 忠誠門與永遠不會退伍的「阿榮」學長矗立東引多年,迎來了無數上岸菜鳥,更目送走一梯又一梯的退伍老兵,忠誠門與「阿榮」學長在老兵心中,有無法抹滅的記憶與情感,期待公部門能用心保存忠誠門這個戰地文化資產,並且將忠誠門的戰地故事讓更多人知道,讓忠誠門成為馬祖與退伍老兵永遠的凱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