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永續經營馬祖生態旅遊

  • 2017-09-09
 生態旅遊,字面上解釋是透過觀察自然生態或環境的旅遊方式,或可說是具有生態觀念、增進生態保育的遊憩行為。馬祖地區近年來也搭上生態旅遊列車,像是賞鷗與尋鹿之旅等,但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似乎只把生態資源當作一種生財工具,缺乏了環境教育與永續經營的內涵與啟發。生態旅遊會是未來深度觀光的主流,市場潛力驚人,馬祖旅遊經營者也應從強調到客量的思維,逐步提升至高品質的精緻路線規劃與服務,這種模式才能在市場競爭存在。
 不久前來馬演講的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最近又在夢田文創與玉山社主辦的「島上生活」系列講座中分享生態攝影及導演梁皆得的故事。梁皆得2000年在馬祖發現「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的蹤跡,這種鳥上次出現在文史記載,已是近百年的事,他說這本該是致力發展深度生態旅遊的好機會,但國家對觀光的想像仍停留在美食之旅,精緻的生態旅遊沒被發揚光大,最近黑嘴端鳳頭燕鷗也在韓國被發現,劉克襄不禁擔心韓國會迎頭趕上,吃掉生態旅遊的大餅。劉克襄一語道破馬祖甚至是台灣在發展生態旅遊上面臨的困境與盲點,雖有一群學者專家鼓吹號召,但在實際市場操作中卻不免曲高和寡。
 賞鷗、尋鹿乃至於追淚都可算是廣泛的生態觀光,這些現存馬祖珍貴的資源沒能被發揚光大的主因是大家仍停留在資源只是一種生財工具的思維,業者往往為了搶食遊客大餅,在過程中忽略了對自然生態應有的尊重與認識,不管是賞鷗、尋鹿還是追淚,相關教育訓練嚴重缺乏,尤其第一線的導覽人員必須傳達正確的生態知識,而不是現在的走馬看花。精緻的生態旅遊必須有一套完整的規劃與流程,政府的管理與管制扮演重要角色,有高品質造就高單價,應更有利於永續經營發展。
 行政院生態旅遊白皮書定義生態旅遊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所謂生態旅遊是以體驗、瞭解、欣賞與享受大自然為重點,經由營造遊客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並透過對旅遊地區之自然及文化資產提供深入且專業的解說,藉由行前及途中適時給予正確資訊,透過解說員的引導與環境教育活動的融入,提供遊客不同層次與程度的知識、識覺、鑑賞及大自然體驗,最終強調在整個過程中遊客得以從大自然獲得喜悅、知識與啟發。
 馬祖得天獨厚擁有多項珍貴的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旅遊首要之務是資源的保育工作,任何的觀光乃至於產業活動都應從保育生態與尊重自然的角度出發,接者是要設法讓遊程精緻化,全面提升旅遊品質,拋開遊客倍增的迷思,從永續經營的立場推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