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新北市首推藍海艦隊,用地方政府的力量進行一場不可能的任務,但正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精神,再困難的任務總要有心人去開始,而且不要小看滴水穿石的力量,當世界各國都將處理海漂垃圾視為職志,那麼清澈的藍色大海總有再現的時候。
新北市府由環保局與農業局在今年七月成立藍海艦隊和藍海資收站,鼓勵漁民把海上垃圾帶回來,藍海艦隊由淡水、金山、萬里、瑞芳和貢寮區五個漁會邀集區內漁船參加,目前有五十艘加入,預計年底可擴增到兩百艘。
環保局在藍海艦隊的漁船上放上架子,方便漁民垃圾分類,以前漁民會把撈到混在漁獲的垃圾丟回海裡,為提高垃圾不落海意願,還讓漁工願意主動在大海回收垃圾,將撈到的海漂垃圾攜回港內,資收物送至藍海資收站回收。
目前初期規劃的做法,是分類完成的資收物依類別秤重,累積點數兌換不同尺寸的專用垃圾袋或衛生紙、洗衣精、洗手乳,兌換辦法和陸上回收物一致,但不定期會有加碼「來站禮」,希望達到從源頭垃圾減量的目標。
類似的做法還有台南市,也在今年推出海上垃圾桶政策,在黃色的垃圾桶上面直接寫著海上垃圾桶,普遍性的發送給漁民,號召漁船除出海捕魚外,也能順道將大海的垃圾帶回來,只要帶回可回收之垃圾,就可兌換民生用品。
而海洋垃圾的回收,也可以針對垃圾的種類予以相對規劃,如韓國就有學者研究就發現,養殖牡蠣需要的保麗龍浮具成本低、又輕,是許多漁民愛用的浮具,所佔比例相當高,但它到海上之後,卻容易碎裂,其微塑膠分子就會飄散在海洋、造成污染。現雖也有PE塑膠浮具,但較保麗龍浮具重、且成本也較高,漁民普遍不愛用。
因此韓國政府從2014年起,推行「義務撿起使用過的保麗龍浮具、換取經材質改良的保麗龍浮具補貼」政策,以此鼓勵漁民替代傳統材質漁具,也在《漁具管理法》中要求漁具所使用的繩索、浮具必須重新蒐集、壓實重製、再利用,由中央政府補助地方政府購入壓實機器,自行操作、再利用,這也是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積極做法。
一位德國籍博士生Falk Schneider特別來台取經,他的研究主題為舊漁網製成塑膠粒子再利用,目前歐洲回收舊漁網,可改製成太陽眼鏡、沖浪板、泳衣等,他希望了解台灣的作法,是否有更完善的技術可以克服冗長、費力的回收程序,歐洲從去年起啟動海洋可利用資源的再回收作業,正好與臺灣不謀而合。
整體的垃圾收集、分類及再製,本來就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工作鏈,但範圍放大到大海上就更是一項困難的任務,海漂垃圾嚴重破壞海洋生態,馬祖自然受害甚深。循環經濟是全球熱門的課題,解決海漂垃圾又可創造另類經濟,也許尚在嘗試階段,未來市場接受度亦未可知,但建立海上垃圾回收機制現階段我們可以完成的工作,用實際行動為我們的大海盡一份心力。
社論/垃圾變黃金 減少海漂垃圾的一大步
- 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