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少子化僅是現象不是問題

  • 2017-09-15
 少子化現象衝擊各行各業,使得產業結構必須隨著調整,特別是每年九月開學前後更是發酵的季節,致使各級學校學生數與班級數逐年遞減,影響校園的生存,甚至成為國安議題的討論。
 但深究分析,少子的概念是相對於早先傳統社會多子多孫多福氣的主觀思維、以及戰後嬰兒潮的客觀環境激發出的高生產率所致,現今的嬰幼兒數較以往為低而被視為「少子化」。然而,出生率的降低本身僅是一客觀事實,反映的是一個時空環境的交互結果,不必然是問題或困境;之所以成為社會待解決的議題,主要係未能及時觀察與因應少子現象,做好有效準備與改變,進而成為蹇滯險夷。
 從生物演化觀點來說,所有的物種在各時期或環境都會有不同的態樣發展,以求得最適生存利基,促使生命能賡續綿延。從前時期農業社會需要多人手來協助,但進入高度工業化時期後的社會結構轉變,除人力需求不再如以往,家庭觀念也由大家庭轉為核心家庭,故而人口結構的翻轉是有跡可循,並非倏忽間的斷層所致。
 這些現象在1980年代前後即相繼滲入社會,但並未被各行各業所重視,仍賡續核准高等教育校園的設立,讓許多專科學院升格轉型為技術學院、乃至躍升為大學,進入21世紀後國內的大學密度堪比世界。看似人人都能擁有大學學位時,卻未正視人口高峰期已過的隱憂,埋下招生不足收場的導火線。又如現今許多中小學或因人數下降而產生教師超額現象、教室空間閒置情事,或因面臨招不到學生被整併或廢校的命運等,均是未能及時察覺與因應變遷所導致的「煮蛙效應」憾事。
 對馬祖地區而言,少子化帶來的衝擊或許不若台灣本島的嚴重,但其影響仍存在,以鯨吞蠶食的方式緩步入侵,必須積極省思應對。舉凡推展班際學童混齡共學、銀髮與孩童的老幼共學、乃至將部分空間轉作社區大學或長照據點等,都是可資思考的方向。當前的校園角色與地位不能再用過往的觀念來認定,必須轉型擴及至社會教育與服務的功能,提供更多元的作用。同時,我們也必須認真思考,在當前的生育率下,校園未來的定位究竟該如何蛻變,方不致在這波浪潮中被淹沒。
 少子化究竟是否為一個問題,端看用何種角度與心態來看待。愚者僅坐以等待機會,凡人會把握機會,智者將創造機會。我們雖處於資源受限之區域,但不能因此為消沉,必須在這逼仄中看到轉機、製造利基,開創屬於自己的教育藍海策略,走出不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