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環境維護的良好 才能真正提升觀光品質

  • 2017-09-22
 仔細觀察,臺灣絕大多數的海洋垃圾,是來自海岸遊憩行為與都市未妥善處理的垃圾,沿著溝渠系統進入大海,易造成生物誤食垃圾死亡,形成生態浩劫。渠等污染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節慶辦理後所遺留的廢棄物,因未做好清潔環保處理,使環境承載負荷上升。
 據媒體報載,日本曾在亞運的開幕式結束以後,地上連一張紙也沒留下,讓全世界驚嘆;儘管這項消息的精準性有待循證考究,但卻值得同為東亞體系華人的我們省思檢討,對於生態浩劫帶來的衝擊,生活不能只有加法,還必須要懂得減法,才能有永續長存的契機。
 面對馬祖日益興盛的慶典活動,固然熱鬧了北疆上下,但我們要學習的不只有帶來動態的歡愉,還須力行在回歸平淡後使環境恢復曩昔的靜謐純樸。畢竟清潔人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沒辦法竟全的處理所有污染源,尚須仰賴民間力量予以幫忙協助。公部門固然在環保業務上有遴聘相關環境美化專責人員,但他們的主力是在維護馬祖四鄉五島例行的綠化與生態清潔,我們不能有「我丟你撿」的自我主義心態,認為在活動後所製造的垃圾清潔應由其來承擔。
 不斷成長的馬祖,觀念上還可以在更邁進,讓生活方式更昇華。為了擁護彼此共有的珍貴資源,全體鄉親應在活動結束後著手將所製造的廢棄物予以整理、分類、回收,並做好環境清潔工作,讓垃圾減量與再利用;畢竟,沒有任何一個人有權利為一己之私破壞生活環境,要其他人共同承擔。
 常見的活動辦理不外乎為煙火、烤肉等方式慶祝;但每公斤的木炭燃燒後的排碳量就高達3.7公斤,且要消耗6至10公斤木材來製造,對環保單位宣導的綠色減碳生活目標無異是背道而馳。為了讓環境衝擊降至最低,並推動低碳城市,公部門或可思考推行不烤肉、不放煙火與鞭炮、不選購過度包裝禮盒的「三不運動」,用聚餐、野餐、歡唱等方式取而代之,簡單隆重渡過年度佳節,讓馬祖在月光映射下顯得乾淨質樸。
 成功的觀光行銷所聚焦的不單是經濟收入的多寡,還必須將環境的負荷能力、永續情形納入共同評估,方能真正展現出一個地區真正的觀光產值,這也是預算法第29條規定行政院應編製綠色國民所得帳及關於稅式支出、移轉性支付之報告之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