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巡署召開年度漁民座談會,會中漁民朋友最在意的仍是來自越界漁船造成的作業困擾。面對大陸漁船越界型態由傳統慢速船轉變成為高速船,我方的海巡面對此種轉變能否提出有效的因應措施?各島漁民都在看。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年度的漁民座談講的都是差不多的議題,有關單位若能提出更積極有效的護漁措施,讓基層漁民有感,流於形式的座談會也可不必再開。
海巡進駐馬祖最重要的兩大功能是緊急救護和護漁任務,平心而論在緊急救護部分海巡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在島嶼分散的馬祖扮演重要角色,但在護漁工作方面受限於諸多主客觀因素,多年的成效是有令人質疑之處。面對問題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提出具體可行的對策,這是政府公共行政基本的認知與作為;多年來馬祖四鄉面臨越界漁船的干擾不勝枚舉,而漁民最為詬病的也是這一點,除了生計權遭剝奪之外,地區在地漁民生存空間一再被壓縮,此時若沒有令漁民有感的政策提出,受損的可是政府整體形象。
大陸越界漁船作業型態在這兩年有了重大轉變,以往小型機動漁船如今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船速高達30節以上的快艇漁船,這種漁船對馬祖海域資源的掠奪不亞於傳統漁船,因其機動性高,作業範圍更廣達所有島礁周邊海域,而更令人氣憤的是我們在面對高速船入侵時的無奈。兩岸關係再怎麼變,現階段維持互不侵犯是必須的作為,形式上的海峽中線是雙方界線的默契,我們認為處理高速船越界的問題必須雙管齊下,兩岸應建立共同維護漁場永續經營的共識,不能讓資源掠奪的戲碼天天上演。
建立海洋漁業作業秩序政府責無旁貸,海巡做為第一線執法單位自然需面對來自基層的聲音,但往往政策主導現實,如今中央對於如何規範海洋秩序似乎看不到具體政策,更糟糕的是面對高速船我們竟提不出對策,是人力不足還是裝備有限?都應該更務實且深入的加以探討並尋求解決之道。政府機關存在的目的是為人民解決問題,單位績效最終必須接受民意考驗,海巡護漁任務成效是噓聲還是掌聲,就看民眾漁民是否有感了。
不可否認,面對廣大的馬祖海域和作業漁區重疊的困擾,護漁工作想要做到盡善盡美是不可能的,民眾漁民在意的是基本的生存空間是否能維持?起碼的社會公義能否彰顯?一年一度的漁民座談可以不要再辦,但基層漁民的心聲不能不聽,越界的型態在轉變,我們執法的工具和勤務規劃不能再一成不變,不能坐視越界高速船在我方海域來去自如,甚至威脅到各島澳口的安全。
社論/陸船越界型態轉變 海巡速謀有效對策
- 2017-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