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馬之星發生遊客遺留排泄物於床位事件,在尚未確定肇事者前,船公司安撫員工及堅持追究的態度值得肯定,事後當事人出面道歉賠償,也說明當時乃因酒醉才會造成這樣的憾事,而這樣的結果在事件紛紛擾擾之後,無疑為眾人好好的上了一堂公德心的課。
這樣的事件並非偶發,在現代社會不斷的發生,如日前媒體報導臺灣遊客前往日本櫪木縣旅遊景點「足利花卉公園」,在盛開的藤之花上擺放物品拍照,遭日人批評沒有公德心,十足的丟人丟到國外去,當我們批判陸客水準低落之際,臺灣人的公德心又何在。
何謂公德心,簡而言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梁啟超在新民說「論公德」的開篇,就對公德做了如下的定義:「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為群,國家之所以為國,賴此德以成立者也」因此公德的基礎就在群,也就成為道德法則的試金石:「公德者,諸德之源,有益於群者為善,無益於群者為惡」。
因此強調公德心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無論在那一個世代都有識者大聲疾呼,美國學者Lickona:「當我們進入新的一千年時,我們要切記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不是國民生產總額、科技天才的多寡,或是軍事力量的大小,而是人民的品格。」
現代社會必須講求公德心的原因,因為傳統社會大多與熟識的人接觸,即便缺乏尊重陌生第三人的公德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有限;但現代社會個人與陌生人接觸機會大增,一旦人們缺乏公德心,或是低估個人行為對社會產生的不利影響,則公眾的權益就會被侵害。
還記得當年一句有名電視廣告台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恰巧反映了現代人的心態,而年輕人也誤以為這樣才叫酷,讓整個臺灣社會出現一種自私的氛圍。而功利與升學主義也讓公民與道德這門課,幾乎在校園隱形,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溫文有禮,反而成為少見的美德。
馬祖去年也曾經發生一件,遊客在東引一線天的岩壁,留下紅漆寫下的詞,還引以為傲的在其社群中展示,相信正因為其並沒有自覺這是一件缺乏公德心的行為,而是在媒體發酵後才警覺到行為有所不當。
當然也不僅是遊客,馬祖也經常發生許多缺乏公德心的事情,一個人因為自己方便或不以為意的所為,可能為其他人造成困擾,更因此讓政府公款支出增加,例如福澳斜坡漏油、路邊新栽樹苗遭連根拔除、隨意違規停車、毀損公物或是在無人處亂丟廢棄物等,都是經常發生在你我周邊的事情。
當我們在批評別人時,同樣必須省視己身,近日大浦古厝內發生柱子上,出現敬恆國中小第七屆留念的字樣,愛馬祖在心裡即可,破壞馬祖的一景一物實不可取,倘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毀損古蹟還會涉及五年以下徒刑及二十到一百萬的罰金,得不償失。而地方政府或主管機關,甚至是馬祖鄉親在這些事件上的態度,以及處理方式,都會是給下一代公德心的一堂課,需積極審慎為之。
社論/公德心的一堂課
- 201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