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熱氣球、老街、水晶教堂、彩繪村、路跑賽事、天空步道等熱潮後,興建斜張橋成為各地方政府矚目的公共建設,藉以活絡在地觀光,儼然成為一波的「橋」經濟。
許多地方為刺激觀光,相繼模仿移植他地的成功案例,至期透過創新移植扭轉當前現況。據經濟學大師熊彼得指出,創新是將已發明的事物,發展為社會可以接受並具商業價值之活動。不否認的,只要能將既有現狀改變,並帶來高度商業契機的建設,都諒必是各界所爭相歡迎,立於經濟與效率的角度來看是給予肯定的;但從效能面向來衡酌,是否有需要在各地興建眾多雷同的設施?這些規劃對在地經濟活絡的效能又為何?以及是否能永續發展?在在不無疑問。
首先,各地一窩蜂雷同的設施建設若能確實發揮加乘效益並非壞事,但就近年觀光熱潮的渲染下,許多都淪為曇花一現式的泡影。像是各地都開闢所謂的「老街」,標榜古香古色;但深究一窺,泰半都是具商業化的店家在經營,所販售或推廣的品項與在地化無太大連結,且幾乎各條街道的商家差異不大,人潮的蜂擁打破了舊街既有寧靜與風味,對鄰近住家不啻是種困擾與苦楚,終將使得「老街」變成「擾街」。當種種遠因與近因使熱潮退去後,民眾新鮮感不再,許多處出現門可羅雀的淒涼,徒增一處又一處的蚊子坑。
其次,創新學習引進的建設對活絡在地經濟勢必有相當的加分效果,但缺乏永續規劃的思維,無異於出賣自身靈魂換取商機。以近來相當受矚目的斜張橋而言,除需斥資數百萬元定期除鏽外,還得進行鋼纜檢修,乃至為了在夜間顯出繽紛亮眼的LED燈,每次更換或保養亦耗費上百萬元,再加上電費的開銷等,須有足夠資金賡續管理維護。此外,一座座的橋墩設立,倘若規劃設計欠妥適,對水土保持亦是相當衝擊,影響生態環境的保護。
國內許多過度模仿而走入死胡同的例子不勝枚舉,要引以為借鏡,縱然他地的行銷成果再豐碩,終究只能參考與汲取創意的精神,切莫一味用「複製+貼上」的取巧方式來導入。我們很高興北疆的觀光人潮不斷在突破紀錄,刷下一頁又一頁的璀璨歷史,但好還要更好,真正善用創新發散思維,締造國內獨一無二的賣點,讓世人為我們喝采。
社論/走出鏡子裡的觀光
- 2017-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