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有時候補助不見得對發展有利

  • 2017-10-21
 馬祖在81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地方發展回歸自治常態,各行各業配合觀光產業正在不斷發展中,在這發展過程中民間常以輔導過度時期為由,要求政府機關予以補助。補助措施對於成形中的政策確有促進之效,但一味的依靠補助可能讓組織企業失去向上競爭的動力,政府部門適時的放手或許能讓產業發展的體制更加健康。
 離島馬祖的補助項目林林總總,天上飛的飛機要補助、離島間客輪要補助、蓋閩東式房子要補助、觀光船遊程要補助、淡季旅遊促銷要補助、連民眾搭船也要補助,只要是想得到名目,沾得到一點社會公義的邊都要求補助。離島交通不便、物質缺乏是事實,有些補助是基於政府對離島居民照顧的美意,或為協助政策推廣鼓勵作用,但有些補助就難免不給人圖利的聯想。
 早期飛馬祖的航空公司交通部民航局給補助,南北竿之間客輪由地方政府給補助,淡季旅遊促銷由觀光局做補助,如今航空交通已不補助,南北竿客輪也不補助了,那是因為發展到了一個階段,市場可以自由競爭了;大家可以發現,現在不補助的南北竿客運服務有比較差嗎?淡季旅遊補助其實是還有必要性的爭議,這種補助若操作不當,對旅遊發展反而有潛在的殺傷力。舉例說明,過去政府有辦過冬季陸客萬人遊馬祖活動,此舉的確招攬不少愛便宜的消費者,但這種便宜團行程粗糙緊湊,觀光毫無品質可言,反而打壞馬祖旅遊名聲,來了一些嫌東嫌西的團客,卻嚇跑市場潛力驚人的散客。
 為推動聚落保存古厝重修建政府也有補助,芹壁、福正、津沙等專區有百分百的補助,很多民眾經由這項補助把老家修起來了,但有更多的民眾因為補助把老房子全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格局的閩東建築,回首看看現在聚落專區的基調會發現,原味正在消逝之中,因為商業化過度介入之後,古樸的質感成了犧牲品。有時候限縮補助也是一種另類的發展思考,過多的補助可能造成更多的破壞,當政策推動到一個階段時就應該檢討是否有繼續的必要性。
 補助政策讓民間有了更多生存空間,在某些方面確有其必要性,但也讓政府財政吃足了苦頭,有時候補助金額分配不均反而換來罵聲。在面對永遠嫌不夠的補助要求,公部門當然要審時度勢、量力而為,萬不可為討好選民置公義與財政而不顧。政府推補助是協助民間發展在過度時期所用,應該見好就收,該停的要停、該減的要減,當市場發展成熟,適當時機放手讓民間自由競爭來提升服務品質也是好事一件,淡季時候讓旅遊業休整、景區整備一下又何妨。隨著政府財政愈加困難,補助要用的恰當且要精打細算,若政府十塊錢的補助能帶動民間百元的生計發展,又補助一個行業能讓其它十個相關行業都有利多,這種補助才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