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構老有所養的完善體系

  • 2017-10-22
 推估未來幾年內,全國老人人口比率將三級跳快速增加,「老有所養」是國家對老人福利之重要指標,建構一個完善的長照體系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國家基本照護福利政策,整體的幼托養護措施,長期以幼兒教育為重心下已有良好的發展,且在少子趨勢下受照護比率遠遠超過老人的照護,雖然過去十多年來在外勞看護引進下,讓為人子女者減輕不少照顧家中有老人病患者的壓力,但在配套措施上仍顯得有所不足。
 老人照護除了醫療經費的支出偏高外,人力和設置場所也需逐年增加,因此政府必須逐年提高預算編列。老人照護人力也應及早培育,大學應規劃或輔導相關人才從事老人照護工作,以因應未來更多人力需求。目前各大學在培育老人照護方面多以護理照護為主,未來可在以精神照護方面有所加強,這是現代老人更為欠缺的心靈照護 。
 面對高齡化所衍生的老人社會福利問題,主要的是長照中心、安養機構與日間養護的不足,讓一些家庭因為家中老人照顧問題,影響到整個家庭正常生活與工作。經濟能力差者,就任由老人苦於病痛折磨中;子女無力照顧者,也只能讓老人在孤獨無依晚景中挨過。
 長照中心或安養機構的硬體建設,政府應可考慮目前有些閒置空間改建為合法的公立照護機構,經費、政策、人力、安置機關的設置,對推動老人福利缺一不可;但老人照護並非全是政府的責任,照顧家中老人的安養是每位子女應盡義務,也是民眾自己年老之時要面臨的問題。未雨綢繆,規劃自己和家人老年時的生活,是現代家庭要積極去面對人口老化的重要問題。
 老人照護除了長照和外勞政策外,更需要有合格機構提供較長期且廉價的安養與照護。可是,在城鄉差距和老人老化不對等之下,偏遠地區老人享受到的福利相對嚴重不足,需要就診的重症或行動不便老人就會有醫療不足現象,更重要的是公家安養機構床數有限,讓有需要的老人得不到適當安置空間。
 台灣三代同堂的觀念日愈薄弱,年老之時可能需要靠自己來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並且也要預防年老重症時如何自我安養。預防勝於治療,人口老化所衍生的問題將愈形嚴重,政府應多方面擬定因應對策,結合民間力量與資源,讓老人有一個舒適怡然自得的晚年生活,讓老人活得自在、健康、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