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數百萬年,到了近三百年卻開始蹂躪地球;不僅對其他的物種不公平,對後代子孫也不公平。除非人們開始節制自己的行為,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否則我們有可能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滿目瘡痍的地球。現代人的享受早已超過了環境的容受力,也就是說,人類正在透支地球的資源,有賴富有國家的人民控管其消費行為,否則將壓縮後代子孫的生存空間。
人類最糟糕的一種行為就是浪費。雖然近年來浪費食物的現象已有改善,但在消費者手上丟棄的食物仍然居高不下;而台灣每天可生產數萬桶廚餘,有八成的民眾採購超量的食物,有些食材來不及被使用就已變質或腐爛,每年被浪費的食物可達數百億元。有學者把類似的浪費行為名之為「奢侈排出」,必須受到節制,而把空間留給「生存排出」的人們。
除了調整飲食習慣,節制物欲更是現代人必修的一門功課。每次的家庭大清理,相信都會清出不少久未使用的物品,有些可能只用過一兩次,有些甚至連包裝都未解開。這些物品有來自廠商的促銷品或贈品、有來自親友饋贈,若能流入二手市場或找到適當的用途,也算有個好歸宿,否則徒增環境的負擔而已。
回顧過去,生活由貧窮而富庶,大家的努力獲得回報,物資匱乏的陰影遠離,因此「人定勝天」的論調一度盛行。造成今天地球環境往不利於人類的方向變遷,可說是「人類中心」觀念作祟的結果,貪圖享受的人們常認為人類可以對所有的動植物或生態系統予取予求,如今,地球環境生態的平衡遭受破壞、生物多樣性日漸崩解,但人類終究無法跳脫出地球環境的影響,最後也成了受害者。
地球暖化只是永續發展議題中之一項,公部門在制訂和執行政策時卻經常得面對環保與經濟發展,民生負擔的衝突,使得一方面鼓吹節能減碳,一方面又准許建大煉鋼廠、石化廠,低電價、低油價的種種矛盾,顯示口號大家都會喊,真正執行時,就可以瞭解永續發展工作是何等龐大複雜,想要前進一寸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犧牲,稍一放鬆不但前功盡棄,且可能倒退到不可回復的傷害。
近年來,因氣象異常,糧食產量減少而糧價高漲,但富裕國家的食物浪費情形並未稍減。一些精緻化的食材或飲食習慣,更增添環境的壓力,尤其是畜牧產品的耗能和溫室氣體產量約占所有食材的一半,但其所提供的熱量卻只占所有食材的五分之一,因此,改變飲食習慣、稍減口腹之慾,也是挽救地球暖化的重要方法。地球只有一個,人類已用了一個半。若繼續超支使用,環境將更惡化,生態更失衡。唯有讓地球生命「健康地」活下去,人類危機才會有解除的一天。
社論/愛地球從不浪費做起
- 201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