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本島到離島,如果從建築管理的成績來看,簡直與叢林無異;也因為對土地房舍的違規使用或違建的處置無所作為,不但導致環境、生態破壞的情形日益嚴重;違建影響住戶在火災發生時逃難的事件也是時有所聞,而民眾也見怪不怪,反而讓人有不蓋違建是傻瓜的感覺。自詡來自文明國家的我們,應該摒棄違建的投機心態,維護良好的住宅景觀。
在許多公開場合上,違章建築都會被冠上「城市之瘤」,違章建築也幾乎都被貼上了妨礙公共安全、影響公共衛生、破壞市容觀瞻……等標籤,似乎違章建築即為投機、違法之代名詞,然而諷刺的是,大部分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嚴重程度大小不一的違章建築,違章建築數量之龐大且每年都呈現一定數目的持續成長、空間類型之繁複、使用材料之多樣,讓人充份見識到違章建築旺盛之生命力。
民眾對違章建築的看法,與主管機關訂定都市計畫、建築法令的立法理想,顯然有一段差距,大多數人即便明知其違法,必要時仍會考慮增建行為,而公權力至上、欲將違建消滅乾淨的主張,顯與民意有違且淪為空談。違章建築數量龐大且每年都呈現持續成長,就如同是留給政府及後代的循環債務,倘未能有效抑止其成長,任其惡性循環結果,日後勢必成為政府無力解決的沈重負擔。
以台灣本島為例,近年來掀起的民宿風對環境、生態的破壞力更大。民宿要嘛就蓋在風景區附近,如清境農場每逢連續假日都出現大堵車;強調寧靜、放鬆的民宿則蓋在「天涯海角」,這類民宿對生態敏感區的影響是不可逆的。導致違建從平地氾濫,繼續入侵到山林中,讓許多地方出現「山河破碎」的場面。
風氣所及,每家每戶都希望能多增加自己的生活空間,違建因而產生,不少的民眾對違建有著錯誤的迷思,認為蓋違建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民眾在增加自己使用空間的同時,往往會影響到公共安全,以為蓋違建沒什麼大不了的,經人檢舉後最多是拆掉而已。有些違建戶就抱著這種僥倖心理,長期投資違建收租,就算以後被查獲拆除,也覺得划算。因這種投機心理作祟,讓違法違建到處肆虐。
遏抑違建,不要讓新的違建跑出來才是重點,違建是全國性的問題,因此,要解決違建問題,就要從根本做起,不要讓新違建產生,否則政府不斷拆、民眾不斷蓋,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社論/摒棄投機心態 共同維護住宅景觀
- 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