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健康促進 活力老化

  • 2017-11-01
二年前有一部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由安海瑟薇和勞勃狄尼諾擔任男女主角,內容是講一位已退休七十歲老年人,活力滿滿以實習生身分進入一個新工作職場的故事;不管劇情如何進行,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老人的形象並非老態龍鍾,反而是充滿智慧,用不一樣的人生經驗視野,陪伴年輕人走過生命遭遇的困難。
高齡化浪潮席捲全球,銀髮關懷成為各國關注議題。廿一世紀起始,世界最重大的轉變和挑戰,就是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除了老年人口急速增加外,更明顯的是平均餘命大幅延長,對國家、社會所造成的衝擊與適應。
台灣近年來老人政策主推長照2.0,從好的來看,提供資源協助一般家庭照顧失能老人,減低年輕人負擔;惟學者專家提醒,我們的心理、制度、健康、醫療、生活、工作、社會、文化、政策,並沒有為八年後占五分之一的老年人口做準備,也沒有為長壽百歲生命做思考。
學者認為,台灣的老年政策仍然以「問題化」角度,以失能、長照為主要施政重點,似乎只要將老人集中安置與照護,就是最好的老年政策;國家經費分配與施政重點都僅在擴充這種空間的設備或服務的加強。這種消耗性的老年政策,只會讓老人看到生命的盡頭,看不到希望,無法治本又治標解決老年問題。其實,依據推估國人罹患失智症比率到民國150年都低於5%,社區老人只有5-10%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仍然有90%高齡者健康存在,需要社會正視。
聯合國大會在1991年通過的「聯合國老人綱領」提出了「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與「尊嚴」等五個要點,2030老年政策綱領,強調「沒人會被拋在後面」,希望創造一個「全齡」共享的社會。美國米爾肯研究院「高齡化未來中心」更推動「意義老化」,強調讓老年過著有目標、有意義、有生產性的生活,是成功老化的主要關鍵,也是解決老年問題最釜底抽薪的辦法。
美國在回應活力老化政策上,相較疾病預防更加重視在健康促進上,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促進的健康定義,指的是一種生理、心裡及社會全面安適的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生病,總的來說比較接近提升生活品質的概念。歐盟以活力老化泛指可用以延長壽命、增進健康、強化個人與社會資源之策略,在實務操作上則可細分為增進健康生活方式、延長工作年限、延後退休時程及維持退休後的活躍生活。
從高年級實習生這部電影來看,鼓勵老人進入職場實習,就是一種讓老人重新社會參與的方式,而非過去那種老人活動中心將老人集中的概念。現階段老人政策仍屬於社福的一種概念,大體就是補助交通費、假牙、送餐、居家看護及生日或重陽禮金等,對於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確實有必要參酌先進國家作法適度修正。
馬祖人口少但老人比例卻相當高,為老人、為自己的將來,創造老人幸福生活的環境,實屬必要。除非行動已然不便無法自理,我們應該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使老人在家庭及社區生活中以有酬或無酬的方式扮演更積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