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訪視馬祖,針對地方各界積極爭取的南北竿跨海大橋做出回應指出,建橋經費不是問題,但要考量技術層面,此話即透露國內的造橋技術與施工能量在現階段確有不足之處。我們以金門大橋為例,幾經波折後仍需仰賴陸方機具協助方能推進,而南北竿大橋的難度更甚於金門,未來只有透過兩岸相關合作的法令鬆綁才可能具體落實建橋計畫。
南北竿跨海大橋預估經費110億元,這也是國內首座跨越深漕區的跨海大橋,以目前台灣地區橋梁施工能量來看,能夠承攬的包商寥寥可數,不是金額問題,而是橋梁施工有其專業性與特殊性,主要靠的是機具動員能力。台灣地區目前除了外島的澎湖和金門有類似的建橋經驗外,本島幾乎沒有較大規模的跨海橋梁,因此國內相關的機具能量十分有限,這是未來南北大橋要推動時所面臨最大難題。
院長的一番話道出現實的考量,110億對國家重大建設而言的確不是什麼大錢,若務實的考量其工程面可能遭遇的困難,未來這個建案開國際標是個方式,但國際標可能面對工程金額加大的局面,且這種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建案不見得能吸引國外廠商進駐。眾所皆知,中國大陸近年來在橋梁建造技術與施工能量方面已令世人刮目相看,著名的港珠澳跨海大橋剛完工,福平公鐵大橋也要在2019年完工,南北竿大橋對中國而言真的只能算是小菜一碟。
立法委員陳雪生在院會中針對南北大橋數度質詢賴院長和交通部、陸委會等單位,建議中央政府能以南北大橋做為兩岸破冰的善意橋梁。的確,若能把握時機適度的開放相關法令,在中國的協助之下更有利於大橋興建,而現行離島建設條例雖提供相關管道能自大陸專案引進大型特殊機具,但專業人員仍無法申請入境,這是未來需要進一步突破的地方。回到現實,以目前兩岸關係的溫度來看,想要把大陸納入國際標允許的範圍確有相關的難度,比較可行的仍是循離島建設條例修改方向,放寬相關法令,但最終仍需大陸方面也釋出善意才行。
誠如賴院長所言,錢不是問題,但有時有錢不見得能解決問題,南北竿大橋所面臨的正是牽涉到政策面問題,院長要交通部2個月之內答覆地方,我們相信答案會是樂觀的,但未來在務實推動實質工程時,交通部必須與陸委會等單位共同用心來協調面對,綜合考量國際現勢與兩岸局勢,在可操之在我的部分做最適當的政策調整,才能具體實現院長的承諾。興建南北竿大橋已然是地方共識,中央至今的回應還算積極善意,但重大建設的推動有時是需要「運作」的,包括政策與實務面。
社論/南北大橋關鍵在兩岸關係
- 2017-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