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推力型政府 越推越有力

  • 2017-12-04
 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由芝加哥大學教授塞勒(Richard Thaler)獲獎,塞勒被稱為「行為經濟學之父」,他以研究非理性行為經濟學而聞名,其理論補充了「理性經濟人」無法解釋的一面。馬祖在推動政策時,有時可能會出現個人選擇經濟不理性的情形,塞勒的相關理論或許可以提供給我們不同思維的參考。
 塞勒說,他沒看過經濟學教科書上那種完全理性的人,他認識的人是放棄收支平衡、無法拒絕美食的平凡人,是一群無法完成自己「新年計畫」的人,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的個人,並無法像傳統經濟學家所假設的那樣完全理性。由於現實執行的我,是一個侷限於人性弱點而無法達到理想計畫的我,因此塞勒認為政府不應不去干預原本應是理性的政策市場,而是應該主動採取「助推(nudging)」措施,也就是政府應該適時適當地推民眾一把,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做出正確決定與行動。
 什麼是推力政策?就是政府以誘導措施,將人民推到對的道路上,而為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包括引誘導民眾儲蓄年金、政府簡訊提醒等,例如學校學生不喜歡吃蔬菜水果,攝取量太低,在這種情況下,校方可以助推一下,在自助餐廳將蔬菜水果改放在最顯眼、最近的地方,而將高熱量食物放在最遠、不易看見的地方,透過助推措施而讓學生吃得更健康。
 縣府是馬祖最大的僱主,並且擁有最大的資源與資訊,政府推一下,將能產生很大的力量,如果縣府能採取塞勒的主動政策助推,很多政策將更容易被民眾接受,進而能讓民眾擁有更好的生活,反過來說,如果政府自己政策沒有規劃好,反而提供錯誤資訊給民眾,將可能弄巧成拙,變成「阻力型」政府。同時,有的時候,縣民做出經濟不理性的決策,很大的原因是處於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特別是地區有很多老年人口,其資訊接收可能有不足的情形,政府更應該要多加宣導、主動服務,幫助人民選擇對他們真正有利的決策。
 推力型政府已是各國治理的新潮流,例如英國卡麥隆政府在2010年成立了俗稱為「推力小組」的「行為洞察小組」,以實驗的方式找出適合人民的方式,以提升公務服務品質與降低行政成本。而美國歐巴馬政府也在2014年成立「白宮社會暨行為科學小組」,致力於推力型政府的建構。馬祖地方小,政策目標群體明顯,地方政府對人民的良善推力,其成效將會比卡麥隆政府、歐巴馬政府更為顯著。
 推力型政府並非是強迫縣民接受某個政策,或是剝奪鄉親的選擇權,而是以人民為主體,幫助人民做正確的決定,期望未來公部門能勇於任事、認真規劃,政策越推越有力,馬祖生活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