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力推動長照2.0,但近期長期照護人力不足問題卻引發討論,政府訓練的長照專業人員,與實際投入長照產業兩者之間的人數出現極大的落差,在政府尋找解決之道前,其實民間諸多做法頗值得馬祖參考與學習,營造社區整體照護模式才是銀髮在地安養的最佳解方。
我國人口結構快速老化,老年人口比率預計將於107年達14.5%,進入高齡社會,至115年達20.6%,邁入超高齡社會;而馬祖65歲人口已超過10%,早已達到高齡化社會標準,銀髮照顧就是社福醫療重點,協助失智、失能、失群的老人正常生活,在日前馬祖永續發展研討會上,與會人士就提出居家照護應社區化,透過陪伴讓老人離開孤獨感,融入社會,讓地區老人活躍於社區中。
以新北市為例,截至今年9月底,年滿65歲以上的老人有36萬多人,健康老人佔92%,健康不佳老人佔8%,因此依據經建會的推估,未來台灣的扶老比將超越扶幼比,一般家庭絕對會面臨照顧服務不足的壓力,政府倘能建立共助互助的平台,可有效紓緩照護人力不足的劣勢。
瑞士2012年推動「時間銀行」政策,接受計畫的人,照顧他人的時數會被記錄下來,等到未來自己需要人照護時,就能從銀行提領相等時數的免費服務。新北市效法瑞士做法,率先開辦佈老時間銀行和佈老志工的服務,透過志工服務補充長照的不足,不但可以儲存服務時數,為自己的未來存老本,又能讓健康老人走出家中服務人群,互助的概念在這一個政策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近年日本大力提倡在地健康老化-綜合性社區照護系統,主張在地老化、社區安老,不論是失智、失能,或者是身心健全的長者,都應該擁有在宅照顧的權利,同時能夠大幅節約政府支出,透過賦權予社區機構、NGO,乃至於被照顧者本身。
因此出現如和諧咖啡館、物語診所等社區一角的溫暖場域,店主或多或少有醫療、照護或社工的相關專業,設在咖啡館或茶屋內的類診所,少了一般醫療場所的拘束感,更多的是居民輕鬆喝茶、聊天的場所,而醫生在這裡則是作為傾聽者、諮詢者,並不是在醫療體系內居高臨下的掌控者。對於醫生來說,預防永遠勝於治療,透過長期的、閒聊式的了解居民生活,小毛病就能扼殺於源頭,更讓社區居民彼此互助、互動,更加深彼此連結和強化社區作為在地安老的功能。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在2016年亦推動照顧咖啡館,借鑑日本政府經驗,決意先行推動實驗性的計畫———照顧咖啡館,期待更多的家庭照顧者能夠暫時走出家的牢籠,到咖啡店享受一杯家總招待的喘息咖啡,經常性地舉辦各式講座,讓家庭照顧者可以獲得知識和心理的支持性服務,讓長照服務不僅限於醫院,更可以落實於生活中。
老人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我們必然的責任,營造一個讓長者在地安老的環境,未來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受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透過政府的資源與民間的力量,讓長輩「在地就養、健康樂活」,是我們必須持續努力的目標。
社論/營造長照社區照護網絡
- 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