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社群媒體使用停看聽

  • 2017-12-13
 社群媒體影響無遠弗屆,馬祖今年發生類似透過臉書訊息詐騙的案件就高達九件,值得鄉親警覺及省思社群媒體的使用;國內外的傳播學者對於如臉書社群媒體已經提出許多警示的文章,也許眾人驚艷於其使用的便利性,但缺乏網路資訊安全防護意識,便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網路科技的突飛猛進,改變了人們習已為常的生活,原來在賣場購物的日常,現在逐漸轉移到網路,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的調查,2016年消費者年網購消費總額,每人平均達新台幣27,715元,較2015年成長了12%;而台灣消費者最常獲取商品資訊的管道排名前三依序為:入口網站(44.1%)、Facebook(39.9%)、電視廣告(38.2%)。
 另外根據內政部警政署公布的《2016年詐騙手法》排名,網購詐騙位居第三位,所謂新興的「一頁商店」詐騙型式竄起,每年新增近千件,臉書成為最大溫床。受害者受「限時優惠」、「七天無條件退貨」條件吸引,最後收到舊報紙、垃圾,卻無法退換貨,求償無門。
 專家結合不同案例,總結出幾個消費者網購應注意事項,包括不要因小失大,若價錢大幅度低於市價,應存疑並考慮其可信度;光顧信譽良好的網購平台或品牌;留意買賣條款;交易前與賣家商店保持溝通,應在確定對交易沒有疑慮後才購買,同時也可以由此辨別賣方的聯繫方式是否及時有效;追蹤交易情況;檢舉有爭議行為的帳戶。
 除了網購疑義外,網路拍賣直播最近正夯,越來越多民眾加入臉書直播拍賣行列,詐騙集團亦潛入網路直播賣場進行詐騙,詐騙手法如:詐騙集團假冒網拍商家,俟民眾得標匯款後人間蒸發;詐騙集團得知拍賣得標買家帳號後,將自己的顯示圖片及名稱更換成商家名稱,假冒商家謊稱匯款帳號有變,俟民眾匯款後封鎖該帳號,讓被害人求助無門。
 另外,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進行一項人們最常使用五款社群媒體對14-24歲青少年的影響,研究指出有91% 14-24歲的青年使用社群媒體、六分之一的青少年曾有焦慮症問題,像是以視覺為導向的社群媒體,尤其會影響睡眠、引發焦慮,造成深怕漏看動態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症狀,甚至看著朋友們出遊、美食的照片,還會產生比較、忌妒的情緒。
 臉書現在還成為許多人看新聞的管道,太多網站爭流量,生產「真實的新聞」費時費錢,不如直接到網路「內容農場」收割現成訊息,又快又方便,或者捏造吸睛假新聞衝高點閱率,賺取廣告費;史丹福大學最近對高中大學研究,發現年輕世代運用社群媒體能力高超,卻因整天掛網,更容易受騙,十個有九個無法分辨新聞真假。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不僅是廣告詞,網路上的匿名與欠缺隱私,讓網路社群的往來需要更提高警覺,但封閉的舒適性與便利性卻讓大家鬆懈,因此在面對諸多社群媒體的負面效應,眾人在使用社群媒體時確實需要停看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