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限漁趨勢看未來漁業政策

  • 2017-12-16
 近來有關是否開放雇用大陸漁工船隻在離岸一千公尺內作業問題再受各界關注,這項行之有年的政策之所以一再被挑戰爭取開放,主要原因還是魚源枯竭的事實使然;當一千公尺外捕不到魚時,漁民為了生計要求作業區域就要再放寬,但這種竭澤而漁的作法與如今限漁的世界趨勢相違背。我們認為在全球漁源枯竭的現實情況下,各國政府包括馬祖在內,在制定漁業政策時都不能置身事外,應站在護漁、限漁的角度出發,才能永保海洋資源生生不息。
 現行雇用大陸漁工船離岸一千公尺作業的規定是因應金馬地區特性所定,原本這項規定是離岸3000公尺,但考量金馬地緣關係已經做了放寬,這項行之有年的法令最近再度引起軒然大波,有漁業團體爭取將1000公尺再放寬為300公尺。由於主客觀因素讓離岸1000公尺作業這條法令沒能落實執行,長期以來已經引發不少在地漁民及釣友的不滿,此時此刻主管機關若不能綜觀全局針對馬祖漁業政策走向做通盤檢討,將可能使社會產生更大的對立與衝突,在決策時務必要有所考量。
 馬祖海域位於中國三大漁場舟山群島漁場旁,向來被視為是良好的漁場,祖先靠海維生養活了我們這一代,但曾幾何時馬祖的傳統漁業面臨蕭條局面,海裡的魚一年比一年少,但在我們海域作業的漁船數量卻不減反增。根據聯合國調查報告,全球漁源枯竭的元兇即為過度捕撈,海裡的魚正在以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減少甚至是物種的滅絕,世界很多先進國家意識到這個危機,紛紛在限漁、禁漁方面做未雨綢繆的規劃,就連中國大陸也有每年3個月的伏魚期,禁止大小漁船出海捕魚,目的是希望提供魚類繁殖的空間與時間。
 是否放寬離岸1000公尺作業的規定不應只針對大陸漁工船,基於海洋生態的維護與復育立場,離岸1000公尺內任何的漁業行為包括釣魚在內均應受到規範與管理,因為這個區域是適合魚類繁衍的海域,也是馬祖漁業資源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放寬不加以管制,不出幾年時間就會讓漁民感受到捕不到魚的無奈。漁民為了生計要求更大的捕魚空間理所當然,但馬祖靠這片海維持生計的不僅只有這些陳情的漁民,還包括了娛樂漁業、休閒漁業、養殖漁業等,政府的政策不僅要尊重民意,更要符合整體與長遠發展的考量。
 統計顯示,馬祖地區的漁船在近年呈現大幅成長的局面,其中又以大陸漁工船的數量最多,且不論這些漁工船與地區船主之間的合作模式關係為何,以及是否有陸資介入等問題,光從這些漁工船一天在馬祖各島所放的網具及章魚籠長度超過驚人的數百公里來看,我們的海域能否承受這樣過度捕撈?這是需要審慎評估之處。再好的漁場也禁不起層層的圍捕,要讓這份祖先留下珍貴的資產生生不息,我們這一代不能再有竭澤而漁、趕盡殺絕的錯誤觀念,對於海域資源的維護與復育政策更要從長遠發展與永續經營角度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