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愛惜我們的島

  • 2018-01-10
 有公務人員私下戲稱,前幾年永續發展當道,這兩年智慧城市當道,只要扯上就有補助經費,這一點也凸顯政府施政的欠缺連貫性或各行其事;另過去台灣有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登錄,近期則有台灣地質公園的推動,姑且不論台灣並非聯合國的一份子,在文資法修法將地質納入自然地景一部分後,其實推動的標的及目標,甚至保存方式都極為相同,其重點就是凸顯地方既有文化及自然景觀特色,帶領地方社區進行合理的維管保護。
 想來馬祖在過去因戰地政務限制發展之故,反而因禍得福大幅度保存馬祖各島的原始風貌,因此在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及台灣地質公園網絡中,馬祖都榜上有名,當然我們也可以驕傲的自稱,馬祖在外人的眼光中,確實有明顯的獨特性,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帶領鄉親一起愛惜我們的島,避免重蹈錯誤,為快速經濟發展犧牲原本外人眼中極具獨特性的馬祖天然地貌景觀。
 我國從2003年開始推動台灣登錄世界遺產計畫,當時的文建會提出一份「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登錄名單」至今總共有18處潛力點,其中金、馬因為過去國共內戰以及美蘇冷戰歷史,所形成的特殊軍事文化景觀,也以「戰地文化」的名義列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名單」之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所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就將世界遺產分為四大類,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兼具文化及自然的綜合遺產,及口述和無形人類遺產。所謂的自然遺產即指特殊的物理、生物、地理景觀,其可能代表「地球變動所留下的重要景觀,代表了地理和生物演進的過程,亦或是瀕臨絕種動植物的棲息、生態地,甚至是景色絕美的自然奇觀。」
 在台灣地質公園網絡中馬祖地質公園的說明中提到,馬祖地質公園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生態資源等以及戰地政務創造的地景,其中除天然所形成的景觀外,閩東建築文化與軍事坑道等,也記錄了過去人類活動的歷史,尤其是數十年來的兩岸對峙所創造的戰地景觀,作為文化資產對臺灣與全球社會都有特殊意義。
 而國內於前年文資法修正後,已將地質公園納入自然地景,即屬文資法規定的文化資產範疇,將地景等同於古蹟般的納入保護,一經公告即具文資身分,地質公園也跟其他文化資產一樣,分為地方級跟國家級,先由個人、團體向地方政府提出指定申請,或由地方政府主動發起,經審議會審議通過後公告,經由落實管理維護後,如達到國家級價值時,再由地方向中央提出變更為國家級之申請。
 由同一法來進行保護,其實顯示兩者有很大程度的重疊,以馬祖有限的人力及資源,必然需要透過橫向的資源整合來進行,目前地質公園仍由中央農委會委託學界做推手,馬管處協辦,但其實無論是社區營造,甚至是地區戰地景觀普查等,其實文化相關單位早已完成,馬祖地小人稀,仰賴協助的對象多數重疊,地貌甚至文化資產更是一致,因此在同一個保護地區文化資產的目標下,政策整合、資源聚集方能發揮綜效。
 馬祖獨特性無庸置疑,許多政府或學術也樂於投入資源快速回收成果,但一切都必須在馬祖鄉親的支持下方能進行,不管政策名稱為何,珍視我們的島、永續環境資源,就是我們的一貫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