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細緻化的體驗經濟是未來亮點

  • 2018-01-19
 馬祖的觀光近年不斷成長,但卻也漸面臨突破瓶頸的階段,這並非我們的政策有所差誤,而係意謂發展到了轉型階段,而體驗性的經濟或可為思考規劃的途徑。
 傳統走馬看花加上血拚的觀光模式,常會讓遊客離開後除了紀念品和照片外,什麼印象也沒留下,自然而然也對走訪過的地區記憶模糊;體驗式的觀光能讓訪客親身參與各種事物,除能開啟不同的娛樂方式外,亦可從中培植教育意義,並富含社會化的成長作用,進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舉凡地區曾辦理過的搖櫓賞藍眼淚體驗、尋訪梅花鹿、牽罟嘉年華等等均屬之。
 但仔細端詳,我們先後舉辦過的體驗旅行標的對象多聚焦於青壯年族群,泰半多針對能自理行動的成年人,似乎較少著墨於老弱婦孺區塊;換言之,當前各類已辦理的活動因安全性考量,渠等參與的合適性較為受限。惟觀光要爭取的對象應盡可能的擴大範圍,並兼顧各年齡層範圍,才能將利基擴大與深化,方為發展的永續之道。
 像是有連鎖超商及量販店推出「阿公阿嬤一日不老店長」、「遲緩兒慢飛天使一日店長」、「小小廚師」、「半日漁夫鮮體驗」、「小小店經理體驗」、「小小獸醫體驗」等活動,讓銀髮與幼童族群能親身參與社會上的各種生活,一來可延緩老化與增加閱歷,二來可讓商業經濟多了社會責任,三來更可藉由所繳交的活動報名費中增加收入,也更能留下深刻印象,不論對市場或業者而言都是雙贏局面。這種參與式的體驗經濟把銷售內容從實體商品延伸到無形的工作共享,也透過對弱勢一環的照顧贏得更多好評與掌聲。
 馬祖地區特殊之處在於擁有山與海的資源,兼具士農工商及農林漁牧的各項行業,在在都是體驗觀光的契機與跳板。我們在發展時要把視框放大放遠,不要侷限在純粹旅遊的概念上,亦非要有刺激才能端得上檯面,取而代之的,是要思考把觀光柔性化,看見非主流的族群,才能真正把餅做大。公部門或可參考其他成功案例,思考結合民間各行業推出體驗經濟活動,一但基礎深化後,知名度自然也能敲響,走出不一樣的藍海路線。
 我們不能要求觀光潮流如何走,但可以確定的是自身能開創不同的路線,細緻化的體驗經濟是一項值得深思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