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有出息/文:南峽

  • 2025-10-02

 在熙來攘往的菜市場裡,有一對祖孫總是默默守著一個不算起眼的小攤位。奶奶約莫八十歲,身形瘦小,眼神卻炯炯有神。她的孫子看起來三十出頭,皮膚黝黑、穿著簡樸,臉上總帶著一種淡淡的溫和。他們販賣的,是一樣樣手工製作的傳統食品││蘿蔔糕、粉圓、粉角、湯圓……這些承載著記憶的味道,在這片人聲鼎沸的市場裡,顯得格外古樸和誘人。

 我常常會光顧他們的攤位,去尋找記憶中的味道。而他們家的食物不僅味道好,重要的是,那背後的真誠與用心,總讓人吃得特別安心。

 那天,因為兒子說想吃粉圓,我便特地走到他們的攤位。然而,只見阿嬤一人在忙碌,卻不見孫子的身影。我隨口問道:「阿嬤,妳孫子今天沒來喔?」

 阿嬤笑著抬頭,看著我說:「他回去浸米,等等要炊菜頭粿啦!」語氣和藹而從容。我打從心底讚美那個年輕人,就順口稱讚他的孫子:「妳孫子真孝順,還會幫妳準備炊粿,真是懂事。」。

 本以為這樣的話會讓阿嬤感到欣慰,沒想到她卻輕輕嘆了一口氣,語帶無奈地說:「他是真的很乖啦,不過很多親戚朋友都說他這樣會沒出息。說少年人應該出去闖一闖,不要只會幫我賣粿而已。」我聽了阿嬤的話,心裡在想:什麼是「有出息」?難道只有離鄉背井、拚出一番事業熬,才算「出息」?照顧家人、守護傳統,曾幾何時,就成了「沒志氣」的象徵呢?

 我很誠懇地告訴阿嬤:「出息不是只有一種樣子而已。能夠陪伴家人、守住孝心,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成就。比起那些追求名利卻無暇回頭看家庭的人來說,妳的孫子才是真正值得謳樂的。」就在我說完這段話時,站在旁邊賣地瓜的小姐也附和道:「現在年輕人很少有這樣的心肝了,這種工作又累又辛苦,誰還願意陪著老大人在市場風吹日曬?」

 這位小姐還跟我分享了一段故事,讓我更對這個年輕人肅然起敬。

 原來阿嬤的孫子以前在北部工作,收入穩定、生活也還不錯。但因為放心不下獨居的阿嬤,他毅然決然辭職返鄉。雖然父母極力反對,認為孩子就該為自己的前途打拼,可是他卻堅持說,自己從小是阿嬤一手帶大的,現在不能眼睜睜看著她年紀大了還獨自在市場擺攤,不忍心,也不安心。最終,父母無奈地讓步。而阿嬤其實並不是真的缺錢才出來賣粿。家人早就勸她不要再辛苦,可她總說:「不做事會無聊啦,在市場有人聊天,比整天在家看電視好得多,不然人會變癡呆的啦!」這句話看似輕鬆,卻蘊含著一位長者對生命節奏的堅持與智慧。

 賣地瓜的小姐接著說,阿嬤的孫子,本來也想找一份正職來過自己的生活,但看著阿嬤每天一早出門、風雨無阻地擺攤,他最終選擇陪她一同經營這家小攤。市場裡的攤販都知道這段祖孫情誼,也都對這位年輕人投以敬重的目光。

 聽完這些話,我更加堅定自己最初的想法:這樣的年輕人,怎麼會「沒出息」呢?人生的價值從來不該只靠薪資高低、職位大小來衡量。一個人願意放下個人利益,選擇陪伴長輩、承擔家庭責任,那是多麼厚重的勇氣與擔當。

 我心裡暗自想著,下次見到這位年輕人,一定要好好稱讚他,讓他知道他所做的事情,真的有人看見、有人感動。

 「其實,妳孫子很有出息啦。」我再次看著阿嬤,認真地跟阿嬤說。阿嬤聽了,臉上泛起了一道溫柔又驕傲的笑容。那笑容從她滿是皺紋的臉龐慢慢綻放,像是午後陽光灑在攤位上的粉圓一樣,溫暖、動人,讓人不禁鼻頭一酸。

 是的,這就是出息。不是人人稱羨的職稱,不是令人驚嘆的存摺,而是能夠無怨無悔地守在一個需要他的地方,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在這個講究效率與成功的社會裡,我們或許都該重新思考:「出息」的定義,到底是什麼?若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良知與善意,那麼這樣的選擇,何嘗不是一種最深沉、最動人的出息?就像阿嬤的孫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