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鰲鼓/文:徐夢陽

  • 2025-09-18

 鰲鼓的風總是帶點鹹味,也有種思念的召喚,還記得,小時候每到寒暑假,或逢年過節,母親就會帶著我們回娘家,看看外公外婆,到附近百年以上悠久歷史的港口宮向媽祖參拜,以及踏上她的故鄉回味。每一趟的回娘家之旅,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從陌生到熟悉,從好奇變成嚮往,甚至是迫不及待擺脫都市叢林,返回這樣純樸的地方充電。那邊在路上見的到螃蟹爬動,聽得見鳥兒高鳴,魚塭不分日夜的運作,以及蚵仔的氣味,總讓人有許多感動,許多刷新感官的美好事物。

 外婆被舅舅們帶到北部奉養,新冠肺炎疫情又開始警戒,我們遂少了返回鰲鼓的理由,除非外婆有回家,否則我們便很少理由前去。除非是要到港口宮拜拜,但是新冠肺炎疫情警戒,各地宮廟等大眾場所先前不得開放,疫情也勸我們盡量少出門,所以,幾乎連續好幾個月沒有踏上這個也被我們視為原鄉之一的土地。想念的時候,只能挖出硬碟深處的照片,一張張的回味,總是想著,不知道多久才能再重返鰲鼓,早知道在疫情之前就憑著自己那股衝動,直接回去。只是,總想著一定有時間可以這麼做,當下又將熱情降溫,只能等待,等待是最後的解藥。

 兒時,總喜歡跟著外公外婆,在後面忙東忙西,時而陪外公去顧魚塭,時而跟外婆去挖蚵,或是養雞、下田,他們的一天相當充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餐總是一早就準備好,簡單、迅速與吃得飽就好,不求滋味。晚上忙完回來,洗去一身的辛勞,就舒服地穿著內衣在客廳看新聞、看八點檔,九點前,他們就會上床就寢,因為隔天一早還得繼續工作。這是他們規律的日常,也是在鄉下的標準行程。除非兒女回家,或是要去廟裡進香,才會停下工作,撥空去做其他的事情。

 總習慣聞著鰲鼓獨有的氣味,像農村,又像漁村,為了生存,務農也養殖漁業,儘管村內的年輕人因為生計的關係逐漸向外打拚,或移居,在街上幾乎不得見什麼年輕人,多的是像外公外婆年紀的人,甚至更年長。偶有幾個年紀小的,或許是子女在都市無法照顧,帶回婆家或娘家,老人家仍是堅強地邊工作邊照顧小孩。

 在鰲鼓沒有便利商店,最近的便利商店需要耗費不少時間才到,但卻保留了雜貨店,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間,一間就在外婆家附近,賣的是一些簡單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只要有需要,一下子就能買到。另一間則是有批一些糖果、餅乾、玩具之類的,小時候總是期待長輩帶我們去買東西,可以順便買一些自己喜歡吃的零食與玩具。而他們幾乎是村民長期仰賴的店家,如果不買這間,就要騎車到遠一點的地方去買,騎十分鐘以上,到下個村莊,外婆的故鄉也能夠購物。

 此次疫情甫降,我們把握中秋連假期間返回鰲鼓,到港口宮向媽祖參拜,祈求一家人平安,然後回憶在鰲鼓的許多事情並充電,雖然很久沒回去,記憶依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