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斯凡克梅耶(Jan Švankma-jer)的電影是在金馬國際影展,因為劇情是《浮士德》(Lekce Faust)古典傳奇而受到吸引,觀影結果只能以瞠目結舌來形容。
故事述說歐洲中世紀傳說中的煉金師浮士德,為了追求永恆知識與私慾,招喚了魔鬼梅菲斯特,並向他出賣了自己的靈魂。他們達成了協議,浮士德可以在二十四年期間任意差遣梅菲斯特,但其死後,靈魂須受地獄磨難直到永遠。
那時我剛讀完志文版新潮文庫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而作者德國詩人歌德作品有中文譯本的不多,可找得到的其他作品就是同為志文版周學普翻譯的《浮士德》,也是利用假期才將厚厚一巨冊囫圇吞棗讀完。歌德的《浮士德》體例是詩體悲劇,故事大綱與古典傳說類似。這本悲劇耗費了歌德畢生心血,以敘事詩、抒情詩與戲劇組成,內容涉及神學、哲學、文學、音樂與政治經濟學,背景為歐洲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初的歷史。
也就是因為這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作品,有人要拍成電影自然引起我的好奇。實際觀影時令人驚訝的卻是主要演員除了真人之外還有真人尺寸大小的人偶,使我陷入陌生地恐慌,不知要如何解讀它。過往經驗中,與人齊高的人偶與宗教祭儀緊緊相連,那是只有在小島各境廟宇社區元宵慶典中各村境神明出巡時才會見到,發散著神祕幽冥的氣息,有時近距離接觸這些巨型人偶時,甚至會聯想到未知世界而令人恐懼。因此斯凡克梅耶的偶戲作品便對我散發出謎樣的色彩,想要一探其究竟。
由於小型偶戲有強烈童稚氣息,無論是中國皮影戲或是台灣布袋戲都頗具童趣,且受人們歡迎。如果深入發展,可以是很好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媒介。斯凡克梅耶在布拉格學院讀應用藝術,之後又有多媒體劇場經驗,在其電影處女作中就自然運用他所擅長的偶戲加上黏土與實物的表現方式。除了木偶劇之外他也以各種不同藝術形式製作電影,包括在《一段巴哈狂想曲》中將巴哈管風琴樂曲與抽象攝影對話,以及《李奧納多日記》中將文藝復興時代天才畫家達文西的日記與其炭筆素描作品等素材演繹為動畫,發揮他充沛的想像力。
那麼他一九九四年挑戰拍攝《浮士德》的初心為何?與德國默片導演穆瑙一九二六的默片以及之後俄羅斯導演蘇古諾夫二零一一年的同名作品又有何相異之處?這也就是我想要探詢的原因。其實他在一九五八年就與電影導演朋友合作拍了一部《浮士德博士》十八分鐘短片,其中就運用了大量偶戲元素,埋下了日後拍攝長片的種子。首先偶戲本身就比真人有著虛擬戲謔的本質,易塑造出超現實情境。而不斷顯現控制著人偶動作的偶絲象徵人間無所不在的束縛,它或許是具體的社會規範與環境牢籠,也可能是無形的意識形態與心理情緒反應。幾年前我在捷克布拉格旅遊時觀賞過劇場版的黑光劇,此劇種也經由許多國家包括台灣的劇場藝術家的學習發展而開枝散葉。同樣的,我們的皮影戲與布袋戲可以在劇本的藝術性上多所開拓或改編現有的文學作品,除了既有的身段唱腔的表演藝術娛樂觀眾之外,也可在傳統戲劇的豐富文本裡添加新的素質,以噴發未來更精緻深邃的美學火種。
至於為何選擇電影而非持續以劇場形式創作,斯凡克梅耶有著與許多轉以電影為創作媒介的劇場導演相同的理由。因電影拷貝有著長期保存的特性,使之可以無限期等待未來看得懂它的觀眾,而劇場導演的作品卻有著時間的限制,往往因許多當代政治社會環境的現實因素使戲劇演出無疾而終。但除此之外,我想電影畢竟不同於劇場,它可以藉由攝影藝術、影片剪接、特寫鏡頭、音效等等技巧,呈現與劇場演出迥異的藝術形式。
斯凡克梅耶這部《浮士德》偶戲故事的結局重複了電影開場那一段追逐戲。只是行人的角色換成了這部電影的主角,他同樣也在街上發生車禍而命喪車輪之下。在此,傳奇中的浮士德博士遂成為日常中生活的任何一個行人,是你、我、或他,我們都是受生死謎題困惑的浮士德,也是每天在人世間行走,身上綁著千絲萬縷的情感、意念與俗世責任的人偶。
為何木偶劇/文:謝昭華
- 2025-08-04

元宵節神明出巡時會有人偶陪同遶境。

志文版浮士德書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