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長路與守候-清水衛理堂戴祖聖牧師與馬祖的十一年

  • 2025-07-17
牧師夫婦在聖堂合照。(圖/文:褚又慈)

牧師夫婦在聖堂合照。(圖/文:褚又慈)

 【記者褚又慈報導】走進位於南竿清水村的馬祖衛理堂,新堂潔白的牆面映著微曬的光,靜靜立在南竿山腳下。這座教堂,近年在疫情與物資短缺的夾縫中落成,也是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牧師-戴祖聖,在馬祖十一年生活軌跡的縮影。

 他不是土生土長的馬祖人,卻熟悉馬祖的氣候變化與鄉間小徑,記得馬祖節慶的節奏,因為是馬來西亞華僑的背景,會說福州話,也能與當地人閒聊幾句方言、戴祖聖牧師夫婦也很關心學校服務,戴祖聖來自熱帶,卻與馬祖這座群島建立起一種特別的連結,一種關乎守候、理解與學習的關係。

 與馬祖地形對話-衛理堂的建立

 除了長年陪伴地方居民,戴牧師也參與了衛理堂的建堂過程。作為新堂興建期間的主任牧師,一次水到渠成的機緣下,展開了他與建築師謝偉士合作,試圖讓一座宗教空間真正「長在馬祖的地景裡」的存在。

 新堂設計靈感來自馬祖地形特色,外牆的立面呼應南竿常見的「斑馬岩」紋理,內部裝潢則以黑、白、黃三色為主調,像是島嶼的岩石、霧氣與陽光。這些設計語彙,希望讓走進空間的人,能感受到與島嶼環境的自然連結。

 馬祖,是他與妻子共同生活的地方

 戴牧師與妻子在馬祖生活多年,除了投入教會事務,也積極參與地方學校的生涯探索課程與教育活動,關注在地青少年的發展。他們認為,走進校園是理解社區脈絡與島嶼生活的重要途徑。

 這份參與,出於對人的關懷,也源自對社區整體運作的理解與尊重。雖然馬祖並非兩人的原鄉,但戴牧師的妻子來自澎湖,對離島生活有一定熟悉,而在馬祖的這些年,也逐漸將此地視為長期安身立命的所在。

 在他眼中,教會不只是宗教空間,也是一種社區存在。它不僅提供聚會場所,也成為在地基督教衛理公會信徒、短期來馬工作的青年、旅居者或服役者的情感依靠與連結節點-某種在離島生活中能夠安頓自身的地方。

 時間帶來熟悉,也帶來離別 

 如今,十一年的時光過去,戴祖聖即將結束在馬祖的服事。這片海島與他的關係,不再只是工作地點,而像是某種情感的容器,盛裝著與人的相遇、文化的對話與自我生命的成長。

 他說,這段旅程帶給他許多學習,也留下更多想念與牽掛,至於未來是否還會再回到馬祖?他微笑且堅定地回應:「一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