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村鑑》寫作團隊抵馬 展開田野調查

  • 2025-07-11

成大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發起的《誌村鑑》書系,下一本將聚焦山隴歷史與飲食文化。為此,7月10日舉辦講座,與鄉親面對面交流,廣納在地意見。(圖/文:王致潔)

成大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發起的《誌村鑑》書系,下一本將聚焦山隴歷史與飲食文化。為此,7月10日舉辦講座,與鄉親面對面交流,廣納在地意見。(圖/文:王致潔)

 【記者王致潔報導】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發起《誌村鑑》書系,並與縣府文化處合作,欲記錄南竿介壽村的口傳歷史與飲食文化等在地風貌,並出版成書。寫作團隊於昨(10)日抵達馬祖,展開田野調查,並於南竿山隴文獻中心舉辦講座,分享書系的發起理念、運作模式與未來規劃 ,同時傾聽鄉親與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建議與回饋。此次講座吸引近30位對地方文史有興趣的民眾參與,包括介壽村長陳美貴、前中正國中小校長陳玉嬌、山隴社協顧問陳彥錡、南竿介壽獅子市場自治委員會主委李宜華與委員李芳伶、小柒咖啡負責人邱思奇等人。

 《誌村鑑》是一套以「村庄里」為單位的微地方誌書系。書系發起人成功大學歷史系謝仕淵副教授為陪伴縣府文化處發展出馬祖島嶼博物館願景與行動策略的重要夥伴之一,他多年來帶領許多學生抵馬進行田野調查。書系首部作品於112年5月出版,以北竿橋仔村為主題,透過「鹹味」、「身體感」、「神明」三個單元,描繪這座「以海為田」村里的文化特色。

 如今,團隊選定山隴為下一本書的主題,新書計畫將聚焦於介壽村的獨特地景、歷史、飲食、戰地與交通文化等面向,去(113)年展開初步田野調查,團隊從山隴獅子市場出發,循著魚貨流動與市場聲響,與攤商、消費者深入對談,探索馬祖漁業的當代樣貌與歷史變遷,也探討今日的馬祖漁村日常,還能如何被理解與轉譯。

 執行編輯劉怡青表示,團隊期望這本書兼備文化深度與觀光導覽功能。書籍以口袋書尺寸出版,方便讀者隨身攜帶、邊讀邊行。她指出,這本書如同一枚顯微鏡,記錄觀光客難以察覺的生活細節,幫助人們進行深度旅遊,深入理解馬祖。她表示,本書採集體創作形式,由多位作者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與書寫,在地作者群包括劉宏文、黃開洋、曹雅評、邱筠等人,共同描繪介壽村的文化脈絡與歷史記憶。

 謝仕淵亦分享他之前在橋仔村進行田調的一段經歷:當時,他在準備搭船時詢問開船時間,對方卻回答「不是看幾點,而是看潮汐」,當海浪退至某條線以下,船才得以開航。他表示,這種馬祖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活節奏,令他印象深刻,也深受感動。他希望透過書寫,將這樣獨特且富有詩意的文化記錄下來。

 講座現場交流熱烈,陳美貴回顧介壽村從小漁村發展為政經重鎮的歷程,並表示樂意協助團隊拜訪當地耆老,發掘更多珍貴的生命故事;文化處長吳曉雲則建議書寫時可強調介壽村作為縣內政經核心的特色,並釐清發展的因果關係;陳彥錡分享自身對村內經濟與廟宇文化的觀察;而上官良治則建議納入軍機疏運等在地獨特文化。

 謝仕淵表示,他與馬祖已有10年情誼,從開課到實地走訪,來回多次,早已對馬祖深深著迷。他期望這樣的文化行動不僅僅是一個課程計畫,而是能以一點帶一線、由線織成網,形成長期耕耘與參與的文化實踐。他說,這套書寫不只是出版計畫,更是一場深度關懷地方的文化行動,透過走訪與書寫,貼近土地、記錄故事,並挖掘文化永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