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居住小小的島,被大大的海洋擁抱,跟海洋關係很緊密,出門搭船在藍色公路上行駛,風平浪靜時搭乘新臺馬輪,也有如搭乘豪華郵輪般有著旅遊的心情,海邊走走常常令人心曠神怡,碼頭上不時有新鮮的漁獲,也讓饕客趨之若鶩,海有很多情緒,善於用鏡頭記錄的人,會留下海的各種容顏。
前些時候接到一通邀約電話,希望我可以帶著學生一起為海邊六顆水泥灌鑄石墩彩繪,讓它們看起來更美,我立刻答應了。這幾年來我們師生在學校的牆上彩繪了許多作品,一直都沒有機會到社區彩繪,今年國中部剛好有一位應屆畢業生已考上七年制的美術系,將離開小島到南台灣的古都就學追夢,趁著這個機會帶著美術系的新生,讓她練練手感又可以賺點學費。
但心中忐忑的是在炎炎夏日裡,戶外彩繪很挑戰,但當我們師生去現勘時,看到要彩繪的六顆石墩便開心的笑了出來,因為這些石墩的面積加起來,還不到我們畢業美展中木板畫面積的一半,彩繪起來一定會輕鬆很多,而且還有創作的熱情支撐著我們呢。
水泥石墩工程是因應保護港邊加油槽,免得遭車子直接闖入擠壓油槽而發生危險,因實用功能性強,擺放的地點也稍顯突兀,但就朝著與港口景致意象相融的海洋風來設計吧,想起前幾年為《黃金島傳奇》繪本設計的蝴蝶頁,藍藍的海面上有著淡淡的紫光,白色的魚因著海流,游成一條彎彎曲曲的水道。我們彩繪的小魚繞著六顆石墩洄游,白色的魚也象徵著那些逝去的、不可逆的漁業豐盛時期,而洄游則是內心的期待及不捨海洋美麗的年代。
上星期跟學生一起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去看看,海科館裡的展示很吸引著我,尤其對於海洋文化廳特別感興趣,海洋文化廳讓故事的主角從「海洋」回到「人」,仰慕的詩人鄭愁予先生的詩就呈現在入口處的牆上:
「我從海上來,
帶回航海的二十二顆星。
你問我航海的事兒,我仰天笑了……」《如霧起時》
這首詩將海洋比做情人,住在島嶼上的人對於海洋的親密可比擬成情人,那時詩人22歲的青春是二十二顆閃亮的星辰,並將海上的事物與戀人融為一體,以耳環、睫毛、燈塔、赤道、珍珠、珊瑚等引發我從海上來,對於情人的依戀及思慕,而情人也一如海洋深不可測,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詩人鄭愁予上個月辭世,享壽91歲,過去我們深受感動的詩句都將會留在我們心中,2017年上映的皮克斯電影《可可夜總會》裡的一段話:「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而我們能隨口背出幾句詩人的詩,他的詩句早已內化在喜歡文學的人生命裡了。
「在一青石的小城,
住著我的情婦
而我甚麼也不留給她
祇有一畦金線菊,和一個高高的窗口」《情婦》
「滑落過長空的下坡,我是熄了燈的流星
正乘夜雨的微涼,趕一程赴賭的路
待投擲的生命如雨點,在湖上激起一夜的迷霧
夠了,生命如此的短,竟短得如此的華
美!」《生命》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錯誤》
我跟學生曾參加海科館辦的「我的海洋記憶」海洋說書人詩畫比賽,作品也曾在海科館展覽過,在學校實施了許多海洋教育融入藝文領域教學,課堂上常常鼓勵孩子參加比賽,教學生涯中也一直秉持著要教學生甚麼,老師必須先學會及先做到。
我的海洋說書人詩畫作品:
《海。島。我。》
我搭著大船 深夜從基隆港出發
在天將亮未亮時 有迷霧籠罩遠方的島嶼
大船穿越迷霧 到達我住的小島
我的小島仍在沉睡 但小船已出港
這水路在一甲子前
季節洄游的魚群 輪迴再輪迴
逝去的歲月 如遠離的魚群
海洋寂靜 小島默然 我也無語
海洋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供我們予取予求的嗎?
記憶很深刻的一件事,是上過一個環境教育的課程,課程講師就說:「如果人類沒有自覺,上再多的環境教育研習,也不能改變他對環境的行為。」期許我們對海洋文化有更多的領略,去發現、去感受海洋的美,才能打從心裡對海洋及環境有更多的愛。
島居隨筆 之六/文:陳翠玲
- 2025-0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