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祠台村枇杷村奏響振興曲

  • 2025-04-29
個大飽滿的「東湖早」枇杷。

個大飽滿的「東湖早」枇杷。

村裡的雙泡泉井。

村裡的雙泡泉井。

 【福州晚報訊】「雕盤帶露摘枇杷,翠滴金丸濺齒牙。」眼下是枇杷上市的旺季,連江縣東湖鎮祠台村是福建名牌水果「東湖早」枇杷的發源地。近日,記者走訪了這個「枇杷村」。

老區有新貌村民家門口上班

 東湖鎮地處連江縣城北郊,素有連江北大門之稱。這裡水源充足、氣候宜人,適合種植枇杷、水蜜桃等水果,是連江有名的瓜果之鄉。

 祠台村位於東湖鎮北部,與福州現代物流城毗鄰,系省定老區基點村。

 鄉村要振興,生態要宜居。漫步祠台村,136縣道穿村而過,村文化活動中心、半山溪小公園、衛生所、供銷社、祠台小學以及連鎖超市等配套齊全,呈現宜居新貌;不少村民門前有花、門後有菜,簷上還有燕子窩,呈現誰家新貌;不少村民門前有花、門後有菜,簷上還有燕子窩,呈現『誰家新啄春泥』的燕園風情。

 「村裡實施了『我愛我家』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以及文明積分制度,配備了公共廁所,提升了村容村貌。同時,對雙頭壩水庫下游1.5公里的河道進行了整治,在河道兩旁配套了機耕休閒道、路燈、綠化樹等,打造了一條信號江村長。

 村子有新貌,村民有新路。江進寶告訴記者,村民或從事糧食、果樹、蔬菜等農業生產,或到家門口的福州現代物流城上班。例如,與祠台村相鄰的中國(連江)海峽國際農產品物流園,是全省最大的現代化農產品智慧物流園,可吸收就業人員2萬人。

 據當地村民介紹,村內還有一處令人稱奇的古水井,名為雙泡泉井,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村民稱之為「上井」與「下井」。兩口水井雖各自獨立,但又相互連通。 《祠台雙泡泉井》一文寫道:當「上井」的井水漫到一定高度時,就會透過暗道流入「下井」;井水常年保持穩定,即使是大旱之年,也從未乾涸。

 古水井旁有一大石臼,像一口大鍋,深約50公分。 「過去,這是大人們的洗衣盆。我小的時候,每到夏天,孩子們喜歡往石臼裡加滿清涼的古井水,當成天然的洗澡盆。」江進寶說。

老師跨界研究種植讓枇杷享譽省內外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興旺。 「說到祠台村,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枇杷。」江進寶說,村民種植的「東湖早」枇杷享譽省內外,備受市場青睞。

 第一株「東湖早」枇杷出自祠台村。

 今年77歲的江新官是村裡的『枇杷大王』,曾種植枇杷300畝。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自己的果園裡忙活,果園裡種了枇杷、橘子,還養了鵝。江新官退休前是數學老師,常利用空閒時間研究枇杷等各類果樹種植。 1980年代,原耕山隊枇杷園中發現了一株優良單株。「可以說是『萬裡挑一』,一萬株裡只有這一株十分特別。」於是,他著手嫁接育苗,總共培育了300多株。經過幾年的種植後,發現此品種的枇杷具有早熟、果大(平均單果重59.2克,最大單果重100克左右)、不易裂果等特徵。

 後經省、市專家鑑定,此品種為早熟枇杷的優良單株系,因此定名為「東湖早」。此後,「東湖早」成為福州枇杷市場主推品種之一。 「東湖早」枇杷的相關研究項目,也榮獲福州市2003年度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小小枇杷果,成了村民增收的致富果。東湖鎮宣傳委員林大賓說,目前「東湖早」枇杷主要分佈在祠台村、天竹村、洋門村等地,種植總面積達350畝,年產量35萬公斤,產值約700萬元。

新農人接力探索「枇杷+」模式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枇杷市場,祠台村如何念好「枇杷經」呢?新農人江岩雲給了答案:探索「枇杷+」模式。

 在他的家庭農場裡,漫山遍野的枇杷樹被成串黃澄澄的枇杷果壓彎了枝頭。枇杷果表皮金黃、個大飽滿,咬上一口,酸甜的汁水瞬間在口腔迸發,讓人回味無窮。

 「今年我種了600多株『東湖早』,每株能產35公斤果子,一公斤能賣16元至32元。」江岩雲說。

 江岩雲曾是遠洋船員。 2013年底,他返鄉創業,從父輩手中接過枇杷種植的接力棒,推動枇杷種植向規範化、科學化發展,成了連江首位特聘農技員。

 江岩雲不斷嘗試運用新技術、引進新品種,並藉助新媒體向全國網友推介「東湖早」。如今,他在種植「東湖早」枇杷的基礎上,種植了臍橙、草莓等多種水果,探索出「草莓+西瓜+水果玉米」的輪作模式,實現一年四季皆有果實採收。

村村有風景

打造現代物流城『後花園』

 祠台村是東湖鎮加快鄉村振興、打造福州現代物流城「後花園」的縮影。

 在祠台村的周邊,天竹村是國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省級生態村;洋門村打造了座洋山生態旅遊基地,擁有將軍亭、抗日洞等景點;岩下村擁有連江現存建築面積最大的清朝古民居住;

 目前,東湖鎮積極探索「跨村聯建」發展模式,聯合天竹、岩下、祠台、洋門村成立上半區中心村,深挖畬族文化、農耕文化、古厝文化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閒觀光、研學旅遊等產業,共同打造「上東湖」區域文旅品牌。根據統計,這些村子近3年累計接待遊客約5萬人次,帶動群眾增收近400萬元,2024年祠台村等4個村集體收入均完成20萬元目標任務,勾勒出了一幅幅富村山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