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黃昏的老城裡/文與圖:林明理

  • 2025-04-24
後山黎明

後山黎明

 十月三日,詭颱山陀兒過境,某些地區一片狼藉。街頭遊客少了,田野的白鷺鷥少了,讓偏鄉的後山更顯空曠、清寂。

 我想起臺師大退休教授胡爾泰,多年前與我沿著淡水老城閒步。我們倆因有相同的攝影嗜好,每當我北上開會,都會攜友一起遊玩,就這樣成了朋友。

 那天,我們並肩走著,夕陽輕輕暈染淡水河的出海口北側。一朵雲凝視著山色廓然的觀音山,停駐片刻後……深情地望向了老城,滿含寂靜。

 風兒正酣,跟著我細數歸舟,又漫步於老街小巷。但我最愛憑眺老城的背影,它載著往日的歷史和明天的月光,彷彿一位老詩人,雙眼輕閉著,歌裡永遠縈繞著一條母親的河……而河水悠悠,總是那麼平靜,平靜地被風帶往大海的懷抱。

 爾泰指著一盞高高的燈座頂端,低聲說:「就站在那兒!拍張照留念吧。」當時,我是初次感受到就在四周全然靜肅,更添上一種神秘與隱約之美,不禁莞爾一笑。

 我們找棵大樹下,稍坐片刻,開始輕聲地討論起來。原來淡水紅毛城曾經是這樣的:從古稱聖多明哥城、安東尼堡,又稱前英國領事官邸,到現在成為新北市淡水區的古蹟。它就像一部詩曲,擁有一切的悲傷和歡樂,而眼底的雙眸,深邃而遺世,就像數百年前的月光,那樣柔和,那樣親切、純淨。

 很快地,我們繞過這座老城的每一處砌築磚牆、半圓拱型的迴廊。每一支綠色釉瓶的欄杆、石條砌成的城門,還有來自清朝鐵礮多尊、海防砲臺的古砲,都必然曾經有過一段故事。每一個印記或文獻,也必然有著曾經存在過的歷史,並帶給我許多省思。

 在這裡,時間緩慢到我幾乎察覺不到暮雲飄臨,極盡縹緲幽遠。然後,我隱隱聽見老城吟出了一首動人的歌,歌聲從草坪鏽砲一隅,跳盪在秋天的童話裡,來回尋找失落的故事。它唱出了對過往歲月的悵然,也唱出了對逝去的事物無法抹滅的記憶。它唱出對未來充滿的希望,也唱出了島嶼的族民對美好生活的渴盼。

 到如今,我遠離大都會,獨坐後山的黃昏。或者,無論立於什麼地方,以無數個形象憶及老城之時。它仍然唱著同一首歌,從淡水觀音山山麓,唱到低低的漁人碼頭。那悠揚的歌聲彷若讓觀音的微笑慢慢綻開了,綿延成島嶼之花……從東北海岸到臺東。

 不止一次,在黃昏朦朧的暮色中,它悄悄來臨,用它古老而莊嚴的語調向我招呼。在流年的河裡,隨著閃耀的月輝,讓我感到溫暖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