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人間/文:中山國中 陳恩

  • 2025-04-19

 每個人對「溫暖」的定義和感受都不盡相同。溫暖有很多種:幫助別人是溫暖;被人幫助也是溫暖;支持別人是溫暖;被人支持也是溫暖;回饋別人是溫暖;被人回饋也是溫暖。無論是施與受,都能感受到所謂的「溫暖」。然而,當我們接受溫暖時,常會覺得理所當然,但當需要付出時,卻可能會猶豫不決。原來,付出是需要經過學習的過程。

 人從呱呱墜地起,就被親情的溫暖包圍著。甚至在還未出生時,就已經被許多親友所期待著。在眾人的期盼中,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我在親情的滋養下成長,爸爸媽媽含辛茹苦地養育我,奶奶總是關心我、鼓勵我,外公外婆則無微不至地照顧我的生活起居。在許多親友的陪伴下,我漸漸長大,學會了待人處事的道理。我也開始思考:除了被照顧,我是否也能在生活中對他人付出關懷呢?

 除了家人之外,我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學校了。從幼兒園起,我遇到了許多師長,他們的教導和提醒,給予我許多溫暖。幼兒園老師教會我生活常規,並學習團體生活的規範。回想幼兒園時期的我,總是我行我素,幸好有老師的引導,才讓我漸漸跟上學校的生活步調;國小階段,我遇到了不同風格的老師,有些老師用獎勵讓我更有動力,有些則用扣分的方式,提醒我更加警惕。他們不僅教會我知識,還教導我如何與人相處,幫助我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糾紛,並教我如何表達情緒、觀察周遭的氣氛。老師們的細心與關懷,讓我感受到滿滿的溫暖。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國小畢業旅行時,因為水上設施太好玩,我忍不住玩了好幾次,結果全身濕透,加上前一晚沒睡好,最後感冒了,還在睡前發燒。老師得知後,半夜搭計程車帶我到醫院看診。回到飯店時,已經是半夜兩點了,老師當時的細心照顧,讓我感受到來自師長的溫暖。

 社會上的溫暖,更是隨處可見。大到國際間的互助救援,小到便利商店員工的一句問候,都能讓人感到溫暖。例如,在九二一大地震時,各國派遣了許多救難隊來臺灣支援,他們捐款、贈送物資或藥品、協助搜救災民,這些行動不僅幫助了受災戶,也撫慰了人心,展現了國際間互助的溫暖。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注意到許多為弱勢族群設計的溫暖措施,例如博愛座、低底盤公車、無障礙設施等,這些都是為了讓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關懷。政府也有許多幫助弱勢族群的管道,例如急難救助金、低收入戶補助、助學金等,這些措施幫助了許多需要人。媽媽告訴我,幼兒園時家中發生變故,我們曾經接受過急難救助金的援助,而現在的獎助學金對我來說也非常重要。所以,我更應該好好讀書,將來成為一個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

 「溫暖」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我們往往會漸漸把它當成理所當然。過往的經驗也讓我發現,原來給予別人溫暖非常容易,只要一個簡單的微笑就能做到,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這個社會將會更加溫暖。我也希望,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學習付出,努力將溫暖帶給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