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看「書店」這個名稱實在太過廣義,把只要有書的,或是賣文具的,通通稱為書店。廣義來說,這樣的說法沒錯,可是放大來看,一間根本不賣書的店,然後後面冠上「書店」之名,實在有點悖離原味。狹義來談「書店」二字,在我自己的定義來看,恐怕是要確確實實的在賣書,那才叫「書店」,如果連書都沒有,頂多稱得上是文具店,或是雜貨店,難以勉強把它叫做「書店」。真正的「書店」,是側身於都市或鄉村中一個重要的人文風景,它幾乎是文化的一個里程碑。
前陣子,不少書店受景氣影響,幾乎難以生存下去,遂像骨牌效應似的,一間接著一間的歇業。我們以為官方的政策可以讓書店繼續生存,沒想到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書店有所依,當然是好事,但是補助總有一天會用完,書店總有一天要面臨更多的難題,對於現實的景氣,以及現代愛書人越來越少,還有對於電子書之類的空間普及化,遂讓實體書的空間有所壓縮,而看書的人越來越少,自然實體書店也就更難生存,所以,早晚都得面對營收的問題,如果敵不過現實的考量,幾乎都會選擇歇業,畢竟,虧損連連的產業,怎麼可能有人想去做。
當然,在台灣,甚至是世界各地,都還是有這樣堅持的人,堅持虧錢也要繼續開書店,就這樣堅持自己的人生與書店緊密結合,花光了積蓄,或是正在燒錢,都要想盡辦法讓書店可以繼續經營。而書店每間還是有落差,對於經營程度也就不同,針對個人風格的書店,就是打造出屬於個人的風格,而店如其人,如果一個人有什麼愛好,他的房子終究也會這樣設立,因為那才是他自己住起來舒服,自己使用起來習慣的地方。無論地方或大或小,幾乎都是需要有堅持的人才會繼續。
所以,在過往那些書店街已經不復興盛,眾人購書轉到網路購書,免去了跑到遙遠的地方,可以在便利商店取貨或是宅配,更是一大福音。只是,在網路購書,無法現在實體書店購書一樣翻閱,但是選擇性一定比較高,因為能夠進的量也很多。而書店街只能自我振作,靠著那些老書店繼續苦撐下去,因為老闆有理想,而也還擁有一些愛書人,所以在實體書店式微的情況下,還是有空間可以開書店,也還是有多餘的地方可以擺放書籍,但很多書店都轉變成為文青打開拍照的店,點一杯飲料就可以使用很久,然後也讓這些書店找回自我定位,不再迷惘。
不少書店都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例如哪天要整地,或是哪天需要書店配合什麼業務,這些都還好,只是對於周遭環境的挑戰是很明顯的,畢竟對於書店這件事,不只是單方面的開書店,而是要選擇一個地點好,然後條件好的地方繼續開下去,畢竟書店是需要的。無論是實體書店或是二手書店,甚至是線上的雲端書庫,都是一個值得流連忘返的地方,如果肯用心尋找,也有不少好書與資料庫在其中,可以找到我們需要的,也可以讓我們開拓視野,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書店/文:徐夢陽
-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