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最喜愛的一句靜思語為「施比受更有福」,簡短的一句話卻寓意深遠,以現代專業分工化的社會來說,每個人各司其職,並且反覆扮演著「施者」與「受者」,以此建構起良善社會的根源,然而一個人力量有限,大多是受之於人者太多,施之於人者太少,其中意涵不啻包含了滾雪球的複利關係,譬如不斷幫助他人能讓善緣會越滾越多,自己收穫也越大。
從人際間彼此的合作關係可學習許多人生課題,去年有幸榮陞主管職,開始學習領導統御,但過程中發現人際關係錯綜複雜,尤其凝聚士氣與工作分配是件困難事,舉一案例可知,近來有位組內同仁因公進修一個月,自己遂將其業務妥善分給其他同仁協助,但孰料一位同仁遇事皆推說不會,後來大家私下都稱他為「推事」,搞砸辦公氣氛不說,也讓團隊向心力逐漸瓦解。
有道是:「一日之所需,百工皆為備。」人生在世不可能不需要他人的協助,但一旦有人拒絕伸出與他人合作的手,自此之後便會關上大門,隔絕了自己與他人的協調合作。往後辦公室出現兩樣情,其他同仁仍會相互幫忙,但這位不合群同仁變成單打獨鬥,一時人際的短視近利,卻造就人際關係的死胡同,不僅不利他也不利己。
在「原子習慣」一書中,作者詹姆斯·克萊爾闡述人際關係也能夠用複利來計算,人們會把你的行為反射回到你身上,越常幫助別人,別人就愈願意幫助你。反之,若一個人愈害怕事情,事情越會找上你,甚至一連串的微小敵對情緒與日常怨怒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慢慢累積增長,直到某事件發生成為導火線,憤恨便如野火般,一發不可收拾。
洪蘭教授曾述:「替人點燈,明在身前」,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總有意外的插曲,每人皆需要他人協助才能走到今日。緣此,替他人點燈實為每日食糧,一個暖心舉動都能讓他人受用無窮,此等精神看似大愛,但有時替別人做事,其實在幫自己鋪路,因為善是會因果循環的,替他人服務等同於給自己機會。
不可諱言的是,一個人能夠施予代表著擁有的多,但接受給予卻不一定實際擁有的少,施與受是個良性的互動,亦是善的循環,透過人性光輝的延展,一旦受者逐漸茁壯,假以時日「受者」也能成為「施者」,深懷感恩即是其中反饋的歷程。
新的一年,自己期許與他人的每一次互動中表現得更良善,隨著時間推移,就能形成一張寬廣且強韌的人際網絡,倘若一朝有急事相求,不啻是始料未及的受用無窮。
以複利計算的人際關係/文:羽毛
- 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