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報訊】春節期間,福清市龍江街道小南洋村45畝梯田油菜花海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到如今以生態振興為底色、以文化振興為靈魂、以產業振興為動力,小南洋村完成了一次次蝶變,成為福清市的「後花園」。
生態煥新從『髒亂村』到『美麗花園』
在小南洋村,一條寬闊平坦的瀝青道路筆直延伸,兩旁是錯落有致的樓房,村民的庭院里花團錦簇,生機勃勃。這樣的景緻,得益於小南洋村大力推動的「新」居工程。
小南洋村書記洪成傑說,小南洋村位於福清中央公園的核心區域,青山環抱、溪流相擁。藉此優勢,近年來村里大力整治人居環境,清理垃圾,拆除雞棚鴨舍,並將雨污管、自來水、電線等全部下地落地,消滅了「空中蜘蛛網」。
如今的村道上,再也見不到隨意丟棄的垃圾,聞不到旱廁的臭味,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瀝青路面、錯落有致的庭院和隨處可見的「微菜園」。這些「微菜園」原本是荒廢的邊角地,如今被村民種上了蔬菜和花卉,既美化了環境,又增添了生活情趣。
村裡也積極推動「一戶一宅」規劃,依照「一家一點、一組一景」的思路,打造「花園式」鄉村。家家戶戶參與打造美麗庭院,一戶一風景成為小南洋村的美麗招牌。村民洪玉玲利用廢棄的模板,訂製了錯落有致的木製花欄,種上月季、三角梅、長春花等色彩鮮豔的花卉,讓家裡成為全村最整潔的庭院之一。
村裡也新建了公園、秋楓園、民俗園3座主題樂園,一到傍晚,村民們或圍坐在榕樹下拉家常,或在公園裡散步賞景,好不愜意。「環境好了,空氣清新,大家都願意出來走走。」洪玉玲笑著說。
小南洋村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村裡的中央苗木基地。每到花期,梯田上的油菜花海、波斯菊等金黃一片,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拍照打卡。
文化興村從『無名之地』到『藝術村落』
小南洋村的名字,源自於一段特殊的歷史。當地村民為了謀生,紛紛下南洋打工,村莊因此得名『下南洋』,後演變為『小南洋』。這段歷史,不僅承載著村民的鄉愁,也成了村莊文化的重要部分。
洪成傑說,小南洋村深入挖掘華僑文化,打造了村史展覽館、桂園美術館和龍江街道鄉賢館三大文化場館。
在村莊史展館裡,一幅幅老照片、一件老物件,重現小南洋鄉親勇闖南洋、艱苦奮鬥的歷程,村史展廳圍繞小南洋村史、華僑史三大主題,激發村民愛國愛鄉之情。
村史展覽館旁便是小南洋村投入20萬餘元改造的桂園美術館。館內以書畫藝術品展覽的形式,聚焦於打造福清書畫藝術名人堂,使其成為小南洋村書畫文化的一個窗口。桂園美術館內書畫作品琳瑯滿目,成為村裡的文化新名片。這裡長期舉辦書畫展、藝術交流活動,吸引了許多藝術愛好者前來創作採風。
村裡的文化活動也是豐富多彩。趣味定向越野賽、垃圾分類宣傳、傳統節慶慶祝……這些活動不僅拉近了村民之間的距離,也讓小南洋村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村裡也創新推出『積分超市』,村民透過參與環境衛生整治、移風易俗等活動賺取積分,再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高漲。
產業升級從『小散農業』到『致富花園』
環境美了,文化興了,產業也得跟上。小南洋村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文旅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的發展之路。
圍繞著中央苗木基地的花海,村莊打造了集婚紗攝影、親子樂園、農耕體驗、科普教育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綜合體。每逢週末和假日,不少新人專程趕來這裡拍婚紗照,孩子們則在梯田間奔跑嬉戲。
村裡也引進林下種植中草藥項目,種植1700多畝金銀花、蒲公英等,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村民收入。「以前這片林地都是荒廢的,現在每畝地每年能帶來不少收益,村民們都樂開了花。」一名村幹部說。
洪成傑說,為了讓遊客留得住、玩得好,村里正在推進山塘旅遊觀光園建設,計劃修建環村步道、垂釣台、果園採摘區等,串聯桂園美術館、花鳥市場、吳厝底文創園等項目,形成吃住行一體化的鄉村旅遊鏈。
「我們的目標是把小南洋村打造成福清的後花園,透過整合資源優勢,真正實現從『美麗鄉村』到『富裕鄉村』的蝶變。」洪成傑說。
小南洋村 打造福清後花園
- 2025-03-11

小南洋村的油菜花田。

工作人員介紹小南洋村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