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共享決策
為了一改過去父權看診模式產生的醫病緊張關係,現今強調病人自主權,進行醫病共同決策,不只讓患者對疾病診斷有更多理解,還能討論用藥決策。畢竟醫病對於疾病改善的感受是不同的。
對於醫事人員而言,醫療是專業,提供需要治療的患者最適切的治療。醫療人員可受公評的是「專業度是否足夠」,而不是「服務讓誰覺得滿意」。
但對於醫事專業領域的人們,從求學時期跟著老師學習都是師徒制的恭恭敬敬,景仰患者有求於醫的局面,在現在時代的洪流下,也不可否認不太一樣了。
社會改變的脈動如同潮流,當內化的溝通成為顯學,任何著重於人與人溝通的職業都將受影響;也不能否認現在已經不是大醫師把病患轟出診間時代了,但大環境的潮流是不會逆行的。
不僅醫師在面對病者時,內心也承受著考驗,而對於就醫的我們,其實可以透過簡單的三步驟:1、問問題 2、說考量 3、做決定,一起促進醫病了解和溝通。
雙向溝通
不當的態度或缺乏耐心也會讓提供專業服務的人變成毫無溫度,或是流水化的制式防衛,新世代醫療體系戮力同心想改變的事,正是將醫療昇華為服務業以上,除了對於醫療少一點咎責少一點抱怨之外,身為病者的我們透過態度良好的:說清楚、聽明白、勤發問、做筆記四大步驟能更有效的建立醫病之間的雙向溝通與信任,而這樣的溝通與信任關係便是建立是醫療照護的基礎,醫者與病者雙方良好的態度就是一種可以去改革許多落伍,不合理, 沒有人性的制度,相信醫療服務過程一定會更順利!
病者、家屬、醫療人員不是彼此的敵人,而是合作對抗疾病的戰友。雙向溝通,建立信任,瓦解防衛之牆,減紛止訟,共創雙贏。
資料來源:連江縣衛生局、衛生福利部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健康話題/醫病關係不卡關
- 2025-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