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至吃湯圓 代表又長一歲、農曆年近了

  • 2024-12-21
 在傳統習俗中,冬至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全家男女老幼竹籮周圍「搓丸」捏湯圓了,並擺上插有野菊的橘子、紅燭和青蒜,象徵喜事與添孫之意。(圖︰摘自馬祖記憶庫)

 在傳統習俗中,冬至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全家男女老幼竹籮周圍「搓丸」捏湯圓了,並擺上插有野菊的橘子、紅燭和青蒜,象徵喜事與添孫之意。(圖︰摘自馬祖記憶庫)

【本報訊】今天是冬至,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所以一般人也把冬至稱為「冬節」。馬祖童謠︰「搓丸其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老嬤(老婆),依弟單身哥;搓丸其搓搓,年年節節高,大人添福壽,妮仔歲數多」就是這時節唱的。搓過湯圓,吃過冬至湯圓,代表著這一年也平安渡過,又長了一歲,並且意味著快過農曆年了!

舊時閩俗,對於冬至的重視,比之端午與仲秋有過之而無不及。首先在冬至前十餘日,選擇好的天氣,把糯米七份、普通米三份,混合洗淨用清水浸一、二日,磨成米漿裝入白布袋壓乾水分,攤在大竹籮上曬乾研成糯米粉備用。曬的時候竹籮上必擺福桔一粒(代表吉祥)、紅筷子十雙(表示十全)、四季花一對(即紙花,表示多子多孫)。

關於冬至,閩人常說:「冬至在月頭,棉被蓋過頭;冬至在月尾,棉被蓋腳尾。」意思是冬至如果在農曆11月初,距離過年尚遠,寒冷天氣還很長;如在11月尾,已經很接近過年,寒冷天氣已經無多了。

在傳統習俗中,冬至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在過去物資欠缺的年代裡,一般民眾平時很難吃到甜食,因此冬節搓丸是無數馬祖孩子期盼的日子。不過,時至今日,隨著時代的演變,節令習俗逐漸式微,現在過冬節,已少有全家男女老幼圍在竹籮周圍「搓丸」捏湯圓了。但是,冬至吃湯圓的應景習俗,大部人還是一直傳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