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二年法國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她的故事要從一項法律案說起。
一九六七年英國通過全球首章《墮胎法案》(Abor-tion Act)讓墮胎有條件除罪化,一九七四年美國聯邦法院裁定女性墮胎受憲法隱私權保障。至於歐陸與英國鄰近的法國於一九七五年,通過一項以支持墮胎的?生部長西維爾命名的法律,使自願終止妊娠合法化。自一九八零年代起,墮胎手術被納入法國國家醫療體系。
此議題正反交鋒並未停歇,時至今日,二零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投票,正式推翻了四十九年前確認憲法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此一決定自此使十多個保守派執政的州政府,即刻重啟「全面墮胎禁令」,在高舉反墮胎運動旗幟的美國第二大州德州,不分孕期長度,除了懷孕威脅母體健康外,將施行受孕者全都不得人工流產的嚴苛禁令。
至於法國文學藝術變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戰爭帶來的殘酷悲劇,使超現實主義文學起而反思人類文明。接踵而至的二戰使虛無主義盛行,以保羅沙特為首的存在主義哲學興起,世人都成了卡謬筆下虛無的《異鄉人》。性別運動方面則由西蒙波娃擎起了女性主義大纛,是女性爭取平等權的濫觴。
接續的文學發展因法國新文學崛起,除了文本內容之外,書寫的方式成為顯學,但也因此拉開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傳統小說作品須說一個引人入勝故事的原則被揚棄,小說家忽視情節與結構,突出了敘事論述隱藏在故事背景的斑駁陰影。由於不同語文之間,文學須經一道翻譯程序,若無法閱讀原文,等待譯本出版至少間隔一年以上的時間差,原著與譯本出版年份相差數十年的所在多有。加以譯本優劣不一,信達雅兼具的翻譯作品並不易見,能傳達多少原作的神髓不得而知。幸虧二十世紀新興的電影藝術彌補了此一鴻溝,法國電影導演亞倫雷奈是其中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他的作品《夜與霧》、《廣島之戀》、《去年在馬倫巴》是知識界亟予分析的電影文本,也已成為人類共同文化遺產。
小說家安妮艾諾成長在如此文化潮流之下,作品的軌跡便依稀可尋。二零零零年出版的《L'Événement》,法文書名原意為事件、發生,於三年後有了超長書名的中譯本《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並於二十一年後的二零二一年拍成電影《正發生》,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這部自傳體的小說內容回憶她這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在讀大學期間意外懷孕,在當時禁止墮胎的社會狀況下,驚慌失措地面對這將影響她一生的困境。經由這部電影我才接觸了原著作者,並開始閱讀她的作品。至於她的這部自傳體小說為何會改編為電影劇本而拍攝,自然與這幾年北美保守主義捲土重來,要求反墮胎的聲浪高漲有關。人類的歷史從來就不是直線前行,而是迂迴反覆,甚至止步倒退。因此女權運動者披荊斬棘數十年爭取的成果,在某些土地上又將回歸原點。這些地方將懷孕歸責予女性,無論家庭現況如何,懷孕的媽媽須獨自面對未來孩子出生後親子一生需面對的殘酷環境。
安妮艾諾獲得盛名的原因除了作品內容觸動人心之外,與她的題材相關。她以自傳式的寫作方式,或以日記體呈現出個人最私密的情感與經歷,有些內容不免驚世駭俗。
這也是小說類型的文學作品經過法國新文學洗禮之後嶄新的面貌之一。安妮艾諾並將此文類由個人擴展到社會與歷史,於二零零八年出版Les Années〈中譯《悠悠歲月》〉並獲得好評,英文譯本入圍英國布克國際獎。書中她首次以第三人稱為主體書寫法國自一九四一至二零零六年的社會狀況,其中並無讓讀者易於掌握的傳統小說故事主線,而內容又旁徵博引,此疏離式的敘述方式仍是法國新小說擅用的手法。
二零二二年安妮艾諾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評語是:「勇敢、冷靜而敏銳地揭露了個體記憶的起源、隔閡與集體壓抑」。由此可知近年諾獎頒發的對象除了詩散文小說與戲劇等傳統文類之外,更擴及歌詞作者、報導文學、與自傳體文學,不僅擴張文學的領域,也著眼於更寬廣的讀者群。希望吸引閱讀習慣漸圖像化的年輕世代回到長於思辨的文學園地,一覽花團錦簇的文學風景。
事件/文:謝昭華
- 2024-12-09

《悠悠歲月》書封

醫療不僅是科學,也涉及人文倫理與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