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戲劇團-原汁原味閩東語表演,帶來最正宗道地音樂劇/文:黃沛宣

  • 2024-11-26

簡稱馬戲團的「馬祖戲劇團」,前身來自馬祖雅韻合唱團,是一個使用在地母語,也就是閩東語來演繹馬祖故事的正宗在地劇團,2014年與台北愛樂劇工廠共同製作《馬祖心情記事音樂劇》,是一齣以馬祖的故事、旋律及歌曲為編寫主軸的合唱劇。2016年3月7日,馬祖戲劇團正式立案成立,至今已有近10年的歷史,一路走來,目前已完成了6部馬祖品牌音樂劇作品,明(2025)年因應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也即將緊鑼密鼓地進入新劇的籌備工作階段。

在連江縣政府文化處致力推動「用家鄉的故事、土地的歌,演馬祖的戲」背景下,經由台北愛樂劇工廠的指導,成立了「馬祖戲劇團」。劇團最大的特色,是每一位演出的團員都是素人身分,有些人來自公教體系,也有些人來自社區民眾,劇團成立之初,這些演員完全沒有表演的經驗,但是經過來自台北愛樂劇工廠的引導和訓練之下,各個都蛻變成表情動作豐富生動、演技自然且收放自如的表演者。

團長李翠雲分享,在草創初期,只有團長一人編制,並無其他組織章程跟幹部配置,成員也因不同劇目而有所更動,多年來都處於協助文化處與愛樂劇工廠推展《馬祖心情記事》的展演活動。劇團成立過程是因為連江縣文化處一直希望能發展在地團體,尤其以往馬祖常被稱為文化沙漠,因此文化處很希望成立一些藝文團體來展現馬祖文化之美。剛開始因為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主要是由台北愛樂來扶植起來,成員都是在地居民或是來馬祖工作對戲劇有興趣的年輕人。

往年文化處的活動,經常是由雅韻合唱團以音樂形式演出,後來希望朝向戲劇發展,因此先以合唱劇的方式,帶入馬祖當地的故事。2013年,推出第一齣音樂劇「藍眼淚」,劇情內容敘述一個人從基隆上船搭臺馬輪到馬祖。之後,每兩年便會推出一齣新的音樂劇,也因此每一齣戲劇逐漸被稱為馬1、馬2……至今已到了馬6,即表示已經推出共6齣音樂劇。

這些年當中,陸續有團員來來去去,演員也不停的更迭,團長李翠雲表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也就是有新的活水進駐,也有經驗豐富的前輩可以請教,對於劇團來說是一件很有助益的事情。

馬1和馬2是以合唱和戲劇結合的方式表演,表演者都是來自雅韻合唱團的前輩,加上來自台北愛樂劇工廠的一些台灣演員,形成一種合唱音樂劇的形式,演出後發現觀眾的迴響很好。到了馬3,因為劉宏文老師的文學著作「寶姨」獲獎,文化處表示馬祖很難得有這麼優秀的作品登上台灣的文學舞台,這是一本專屬於馬祖的文學創作,因此希望能以音樂劇的方式呈現。至此,全劇皆是由馬祖在地的素人演員來演出,台北愛樂劇團謝淑靖導演改編成音樂劇的形式。

李翠雲表示,非常感謝台北愛樂劇工廠長期以來的協助,經常在馬祖安排戲劇表演的課程,讓這些素人演員有學習進修的機會,平時排戲的時候,也會從旁引導提醒。但基本上導演都秉持著尊重大家的表演形式,鼓勵演員盡量發揮,除非是遇到瓶頸不知如何表達時,才會協助帶領著演員進入角色的情緒當中,這是李翠雲覺得導演相當厲害的地方。

前三場音樂劇主要是國語和少部分閩東語交雜著演出,慢慢地,馬祖戲劇團開始思考:我們自己馬祖人說馬祖的故事、演馬祖的戲、唱馬祖的歌,閩東語的成分是不是可以越來越多?因此,到了馬4《相約十五暝》這齣音樂劇,便開始運用大量的閩東語,導演也希望能說閩東語的演員都盡量使用自己的母語來演出,最後證明呈現出來的舞台效果非常地亮眼。

因應馬祖國際藝術島與梅石藝文中心的落成,馬5《重返前線1979》組成的新團隊,對輸出馬祖故事的自我意識日漸提升,在兩年一次的品牌音樂劇活動外,更期望有更多日常的自主練習、母語培訓、寫劇本的訓練及同類型地方戲劇的觀摩。

李翠雲略帶靦腆的談及自己,當初並非一開始就加入馬祖戲劇團,主要是因為先生(王建華校長)在第一齣劇時就開始參與演出,因此她也時常在排戲時進進出出幫忙,也曾經協助無法到場排練的演員走位、說台詞,這讓她感覺很有趣,其他團員們也認為她在舞台上演技自然,很具有表演的潛力。而她很喜歡看著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為一齣戲而付出努力的樣子。因此,《相約十五暝》演出前,在文化處、劉宏文老師和謝淑靖導演的鼓勵及積極邀約之下,正式加入馬祖戲劇團。

提到劇團遭遇最大的困境,最常是演員招募不易和排練時間太久影響參與的意願,因為大家平時都有各自的工作,都是斜槓的素人演員,排戲時間很難互相配合。以《相約十五暝來》說,劇中演員就找了許久,其中還遇到演員因為不能很精準地說出閩東語台詞,因此決定放棄辭演。

李翠雲也提到,雖然每次演出前總是感覺排練不足,缺乏信心,但是當所有演員一登台,全員的潛力完全被激發出來,場場的表現都十分完美,讓在場觀眾非常有共鳴、深受感動。她也分享,觀眾迴響最大的當屬《寶儀》和《相約十五暝》。

《寶姨》是劉宏文老師的作品,也是馬祖戲劇團的第一齣音樂劇,劇本不僅深具文學底蘊,且劇裡的音樂十分優美,甚至還有觀眾希望能購買舞台劇的音樂專輯。劇情是由馬祖在地真實故事改編,描述三個女子在戰亂的顛沛流離生活中,從小扶持到老,全劇傳達軍管時期馬祖女性的堅韌:如何面對丈夫因為戰爭而死亡?如何面對親人分隔兩岸,而後重逢的複雜又激動的情景,一幕幕都能深刻地引起馬祖人的共鳴。

2019年,《相約十五暝》閩東語音樂劇首演,劇情內容貼近在地常民生活,還融入重要宗教信仰習俗———擺暝。當年,正是擺暝授證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之際,因此,這齣音樂劇的演出不只深入民心,更是深具保存馬祖傳統文化之意涵。

在《相約十五暝》中,李翠雲特別讚賞一位台灣演員,她從完全不會閩東語的情況下,一字一句認真的硬記下來,許多其他從台灣過來的演員也是因為對閩東語非常有興趣,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學習閩東語台詞,讓她覺得相當感動且開心。

很微妙的是,每次當劇團演出前遇到找不到演員、湊不齊表演人數等困境的狀況之下,最後總會有個意想不到的人員出現,而就這麼巧妙的是,恰恰是這個最適合角色特質的演員,冥冥之中一定有媽祖娘娘的保佑,李翠雲非常感謝地述說著在劇團演出之前,種種讓人感受上天美意安排的小故事。這些點點滴滴的過程,匯聚了歡笑、趣味,也囊括所有人的辛勤付出,而成就了每一齣感動人心的正宗馬祖音樂劇。

12月6日至8日,《相約十五暝》即將在高雄和台中演出,且讓我們一起期待讓更多台灣其他城市的人們看見屬於馬祖在地的故事,也看見正宗馬祖戲劇深厚的內涵底蘊。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