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東引 林美玲兒時回憶幻化靈感展現創意(下) 文/黃沛宣

  • 2024-11-13

(續昨)2024年受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邀請,預計11月中旬再度回到馬祖於民俗文物館舉辦個展,此次個展將會是全新的創作作品,林美玲提到以往總是向外尋找靈感,但近幾年來,卻是想回歸內心,尋找最原始的「根」。因此,這次的創作靈感來自小時候在東引生活情景,包含:小島多變的氣候、校園生活、寒暑假點滴及當時的人文景象,這些兒時回憶,都是她想藉由此次展覽呈現的故鄉樣貌,像是「上課不專心」系列以20多幅钩針編織結合人物塗鴉;「微光」系列由100間房子的燈具,點綴石頭屋的元素,排列出東引中路的老屋景象;「擺暝狂想曲」系列則是將元宵擺暝祭出巡的神兵門將面容用濕氈做成浮雕面具,消除兒時對神將的恐懼敬畏,創造新奇好玩的體驗;「航」系列則是製作60艘小船,緣由來自以往家中長輩三節祭祖拜拜時,會在桌下放置水盆及小船,寓意讓祖先能搭船來團聚;這些全新的濕氈纖維藝術創作,馬祖的鄉親朋友即將在11月份就能觀賞到,展期預計11月17日至3月16日。

林美玲同時希望透過這次專訪,讓大家了解羊毛氈分為針氈及濕氈兩種技法,簡單來說,針氈是使用有倒勾的戳針反覆戳刺使羊毛纖維糾結,而達到氈化以塑造出想要的造型,通常適合用來製作立體的手工藝。例如:玩偶、飾品、吊飾,以動物、人物塑型最為常見;濕氈是將精梳處理過的羊毛鋪至氣泡紙製成的版型上,使用皂液淋濕羊毛,再反覆搓揉讓毛鱗片緊密交織,纖維質地由柔軟轉變為堅固耐用。通常用於製作杯墊、包包、帽子、圍巾等大面積的物品,也能與各種材質及其他多變的技法結合,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濕氈是現代織品的前身,在古代就已經使用在製作衣物及蒙古包等保暖用品,是一種有著古老歷史的技法。因此,讓林美玲接觸後便深深著迷。

身為一位藝術創作者,林美玲深感自律的重要性。她總會在每天早上便思考好當天的計畫安排,強迫自己每天創作的進度,才不至於造成拖延,影響到作品展出。由於護理師的背景,也讓她注重身體健康和均衡營養,她說創作是很消耗體力的,只有保持健康和活力,才能源源不絕的持續創作,因此她會自己下廚準備具有蛋白質、蔬果等各種營養成分的餐點,也會保持運動習慣,像是重訓、瑜珈或跑步等。

她強調藝術創作是一種由內而外,日積月累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閱歷的增加,看的東西越多,她越重視尋求內心的平靜,「心定」是最重要的,這些最後都會內化成自己獨特的作品。她也期許現在的年輕人,「追隨內心!」找尋自我是個旅程,人生要追求的目標不只是賺錢,更需要有發掘自己的潛力,走出自己人生道路的勇氣和價值觀。

林美玲很感謝先生無條件的支持,讓她能全心投入創作的世界,發展出另一片天空。也謝謝當初陶藝老師的包容,讓她可以發揮天馬行空、不受限的創意,從老師那裡她學到如何成為更好的老師,「當妳不限制學生的創意,妳會得到更多的回饋」。

對於能夠回到故鄉東引舉辦個展,她很謝謝此次展覽策展人-劉梅玉老師的提議,才讓她萌生這樣的想法,還有策展協力的藝術家張立人給她很多幫助,讓她學習了很多與佈展相關的細節。而在東引「鹹味島合作社」的引薦下,有幸參與2023年馬祖國際藝術島,也因此才有今年連江縣文化處的邀約,再次回到馬祖舉辦個展。一路上,種種的機緣讓她十分感謝。她還提到很謝謝她小時候的老師-連江縣教育處長王禮民,特地到東引欣賞個展,讓她非常感動,她也以老師為榮;也謝謝家人的照顧,尤其是還住在東引的大姐對她辦個展時幫助甚多。林美玲衷心的表示,「把握每個機會,就一定會有下個機會。」這是林美玲認真創作過生活的最佳寫照。

11月17日開始,就能在民俗文物館1樓欣賞到林美玲的全新作品,此次展覽主題為《記憶盲盒Time Capsule》,展期至2025年3月16日止,就讓我們一起期待進入林美玲老師的纖維藝術創作異想世界!(完)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