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東引 林美玲兒時回憶幻化靈感展現創意(上)/文/黃沛宣

  • 2024-11-12

被喻為「纖維創作藝術家」的林美玲,是馬祖東引旅台鄉親,2023年4月在故鄉東引舉辦「已知.未知」個展,爾後於同年9月受邀回鄉參與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是怎樣的因緣際會讓原本是急診室護理師的她,轉變為專研濕氈技法,甚至走出自己獨特的纖維藝術創作之路呢?

接受專訪時,林美玲表示小時候在東引長大,因不喜歡當時國中阿兵哥老師的體罰,便跟家人提出想轉學到台灣的念頭,於是全家人便搬遷到台灣居住。林美玲後來進入德育護專就讀,畢業後成為一名急診室護理師,工作7、8年後,因先生拿到全額獎學金去英國攻讀碩士,嚮往異國文化的她便決定要陪同先生前往英國。

在英國劍橋居住這一年,雖然生活較簡單拮据經濟也不富裕,但當地有很多免費的博物館可以參觀,讓林美玲有機會欣賞許多藝術作品,滿滿的充實了她的藝術心靈,這些都潛移默化成為往後創作能量的靈感來源。即便是尚未去英國前,林美玲也刻意趁著在急診室大小夜班值班,累積不少的休假,出國去旅行。她提到小時候在東引生活時,就很嚮往到各地旅遊,會翻閱旅遊書籍想像自己的旅程,至今已有不少出國旅行的經驗,去過的國家還有奧地利、德國、俄羅斯、北歐五國、波羅的海三小國、紐西蘭等國家。林美玲分享,旅行對她來說,是一件熱愛的事,它能拓展眼界,收穫非常多,更能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

之所以會開始接觸到濕氈創作,要回到林美玲任職醫院急診室說起,當時擔任護理工作並非內心真正嚮往,於是工作之餘開始學習繪畫,也想藉由自己的創作佈置居家環境。學習繪畫之時,得到繪畫老師的鼓勵和讚美,讓她產生轉職的念頭,加上前往奧地利旅遊時,遇上了色彩繽紛的羊毛濕氈,第一次看到用濕氈技法製成的枕頭套等家居用品,顏色非常活潑且色彩交融,看起來溫暖又獨特。回台後便開始投入羊毛氈的學習,從自學針氈開始進入了羊毛的世界,直至遇上濕氈技法後,找到了自己命定的創作方式。

濕氈的作法容錯率高,可任意發揮不受限制,完全符合她求新求變的個性,她還將濕氈技法和陶藝、編織等各種材質結合,創作出屬於林美玲的獨特纖維藝術作品。林美玲在電話另一頭興奮地述說分享著,此刻筆者雖然沒有見到本人,但卻能感受到她雀躍的神情和閃爍著熱情的眼神。

羊毛濕氈教學是林美玲與人群接觸的橋梁,她開玩笑地形容自己是個「宅女」,平時絕大部分時間都獨自進行創作,較少與人接觸,而藉由教學課程的安排,她有機會到台灣各地上課,和學員們交流互動,彼此教學相長,學生們的創作往往也能激發出自己的靈感和能量。目前專職羊毛濕氈教學及纖維藝術創作,由於具有繪畫基礎,林美玲的羊毛氈作品用色大膽,造型多變,非常擅長於結合羊毛與異材質的複合媒材創作,作品曾於荷蘭Textile-link.com出版的書籍worldwide colours of felt中發表,並曾榮獲2012經濟部工業局第11屆袋包設計比賽創意設計獎及第二屆纖維藝術創作獎。 (未完待續)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