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是一年四季都不缺席的常見疾病,每次出現都使人恨得牙癢癢,一整周折騰不已,餐餐清粥小菜口味不得不淡。腸胃發炎包括胃部以及小腸大腸因細菌、病毒、食物毒素或期間的化學作用引發的發炎反應。臨床上,腸胃炎可以簡單區分為感染性腸胃炎與非感染性腸胃炎。而感染性腸胃炎依據病原不同,又可以分為「病毒性」與「細菌性」兩種腸胃炎。
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經由「糞口」與「接觸」,傳染,病毒性腸胃炎常見致病原為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通常感染後1至3天開始出現症狀,以症狀治療為主;細菌性腸胃炎為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旅行者腹瀉的產毒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志賀氏菌等較為常見。
病毒性與細菌性腸胃炎,兩者共同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脫水等;細菌性腸胃炎部分患者會伴隨血便或膿便且症狀會較為嚴重,通常會持續1至10天不等,早期可服用抗生素治療。
病毒性腸胃炎比細菌性腸胃炎更常見,病毒性會有類似流感的發燒與肌肉痠痛的症狀,但整體症狀較輕,影響天數也短。其中諾羅病毒更是易肆虐的病毒,根據疾管署統計,50%的諾羅病毒經由食物傳播,常見來源是貝殼類食物如蚌、蜆、蠔等,諾羅病毒的傳染力強大,只要極少量,小於100顆病毒就會致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唯一要小心因腹瀉造成脫水,尤其老人、小孩風險高,需多補充水分、電解質。尤其在學校、部隊、醫院、餐廳、安養中心等人口密集的地方,特別容易造成群聚感染,很容易1人感染全家中鏢。
除了病毒性腸胃炎外,細菌性腸胃炎也不可小覷,細菌性腸胃炎症狀較為嚴重,容易解血便、產生膿便。春天氣候悶、濕、熱,食物若放置室內過久,容易因為細菌孳生,很快就腐敗、變質。衛生局表示,食物放在冰箱超過3天最好丟掉,食物在低溫下存放越久,細菌活得越好,建議民眾烹調過的食物,趁新鮮吃、不要冷藏過久,以免成為細菌的溫床。
衛生局強調,民眾務必留意手部衛生與飲食安全,培養良好衛生觀念,烹飪、用餐前使用肥皂澈底洗淨雙手降低感染機會、生熟食分開調理並使用公筷母匙、保持食材新鮮及注意存放衛生、食材要澈底加熱煮熟,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能夠被消滅。提醒民眾,酒精無法有效抑制諾羅病毒,正確使用稀釋漂白水清除嘔吐物、排泄物與消毒家戶環境,才能大幅降低感染腸胃炎的機會。
健康話題/病毒性?細菌性?腸胃炎兩者大不同!
-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