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田人家/文:陳翠玲

  • 2024-09-09
隴后的陳家與桑田

隴后的陳家與桑田

手繪隴后地圖

手繪隴后地圖

歡迎國際獅子會中華民國總會蒞臨剪綵

歡迎國際獅子會中華民國總會蒞臨剪綵

面向燕秀農地的獅子村村落

面向燕秀農地的獅子村村落

東引獅子村落成典禮-剪綵

東引獅子村落成典禮-剪綵

戰鬥獅子村-中華民國六十年落成

戰鬥獅子村-中華民國六十年落成

 這一張早年種菜的照片,收錄在民國73年5月20日發行的東引畫刊創刊號,這張照片彌足珍貴,勾起了居住在石頭屋裡一家九口的歷歷往事。

 照片裡的農地,是現在東湧運動場的舊貌,東引在地居民稱為「隴后」。推估攝影師拍攝的位置是現在東湧運動場聖火台附近,圖片中的房舍,是故東引廟產委員會主委陳隆光先生的舊居,年幼就離家的大女兒回憶著說:「1966年艾麗絲颱風把茅草屋吹倒後,我們就搬到「隴后」住,搬來的時候是八個人,依爸、依媽、三個哥哥、妹妹及大弟加上我,住在隴后菜田後,二弟是唯一在隴后出生的小孩,依媽後來懷的妹妹夭折了,不久後我跟三個哥哥陸續到台灣生活,隴后的家也成為全家九個人唯一共同一起住過的家。」

 石頭屋是陳隆光部隊裡的弟兄好友協力一起蓋的,當時的他是反共救國軍一員,成家不久後便退伍,務農餵養一家子,屋子的梁柱及屋頂是用水泥灌漿,屋牆的石頭來自中柱坑道裡挖出的石塊,開挖中柱坑道時因山壁花岡閃長岩堅硬,就進行爆破,岩層爆碎成大小石塊,清運出來的石頭直接往山坡傾倒,剛好落在現在東湧運動場聖火臺附近的馬路位置,於是就地取材砌成石牆。

 圖中務農者是陳隆光先生本人,農田為了防風及分界,用五節芒編製成圍籬,屋子上方的小路通往南澳,小路中央種有一排夾竹桃,陳家子弟還記得夾竹桃在小路上圍成了一個圈,大夥兒就在夾竹桃林跟在五節芒圍籬內外嬉戲玩耍。孩子們說:「依爸白天在部隊裡值勤,回家後常常在月光下從事農作。」一生辛勤工作,餵養食指浩繁的一家大小,陳隆光先生一生熱心公益,為人耿直重義氣,擔任過村長,長年投入宮廟活動,每年的擺暝遶境在他的規劃與指揮下井然有序的傳承著。

 島上安逸旅店老闆就是唯一在這屋子出生的孩子。 

 對於出生地有著深厚情感,並手繪了一張地圖說明,這隨意手繪的能力,便看出了他的天賦,從來沒有受過建築工程及設計訓練的他,安逸本館、海景館以及工程進行中的獅子村館,都是他親手一磚一瓦蓋起來的。

 安逸旅店老闆回憶著說:「記得有一條溪流經過農地,到了獨龍潭附近水量變大,依媽常把我放在鋁盆裡,在溪流中飄呀飄!」我彷彿可以聽見了這桑田人家中,因為在溪流裡玩飄飄盆,母子發出了驚喜的笑聲,這笑聲一定短暫的趕走了積累過多的生活艱難,一家食指浩繁的愁苦。而這段往事勾起了與早逝的母親之間血脈相連的一家人,聽故事的我,心酸了起來,一家子的孩子,沒有了媽,便也四處漂泊了起來。

 安逸旅店老闆又說:「那時我常常趴在小屋二樓面向南澳的窗子,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有一次印象非常深刻,長我一歲最受寵的哥哥生病了,吵著要吃餛飩,依爸拿著大鋼杯,到南澳聚落的餛飩店『泡』了一碗餛飩湯,提著餛飩湯,從坡頂小路走到家裡,那個年代的小孩,只有在生病時才有吃餛飩湯的福利。」

 當初「隴后」的菜田可是生態豐饒之處,小溪裡的小魚優游,「哈嚕嚕」(東引南海溪蟹)到處爬,不知生活愁苦的孩子,從圍籬的這頭跑到那頭躲貓貓,在溪中嬉戲,抓魚、抓蝦、找「哈嚕嚕」,這些小時候的美好情景隨著物換星移,彷彿像是一場夢,徒留回憶了。這一大片的農地,每塊田都有人耕種,依稀可以看出是冬日的高麗菜、黃綠色的小白菜,昔年島上軍人有好幾千人,百姓也多,看著這偌大沒有一塊荒廢的田地,就能想像早年小島的生活樣貌,儘管日子辛苦,但是大家都是腳踏實地,辛勤種菜、捕魚,努力的堅持下去。

 陳隆光先生一家人居住「隴后」時,另有三戶人家也居住這裡,有開雜貨舖、有當郵差的,郵差先生終日穿一套綠衣戴盤帽,綠衣鬆垮垮的披掛在身上,無論晴雨寒冬,他一直走在路上到處送信。

 1971年12月戰鬥獅子村落成後,「隴后」幾戶人家一起遷居獅子村,獅子村位於燕秀澳上方,全名為「戰鬥獅子村」,這名稱源自於1971年中、非、日、港、星等亞洲五個地區,華僑獅子會贈送2萬8千元,協助軍中部隊在東引興建戰鬥獅子村,兩排的住宅在1971年12月完工,從台視的一段無聲黑白影片(影片總長57秒),就記錄著獅子村落成典禮,有眾多獅子會成員及學校師生參加,這影片將當時的獅子村全貌全留下了紀錄。

 之後「隴后」整座農地荒蕪人去樓空,但因為水源豐沛,東湧水庫便建於附近,民國82年改建成東湧運動場並在9月9日完工啟用,獨龍潭的蓄水池也填平了,從南澳山、二重山到隴后、到獨龍潭流動的水源被切斷,曾經生存在菜田的「哈嚕嚕」,也跟著桑田人家離開家園,四處漂流後幾乎滅絕。

 這失落的桑田,是記憶海洋中滄海之一粟,卻因一幀老照片掏出了如洪水般的思緒,一間石頭屋住過兒時的懵懂;一條溪流流過依媽的呵護;一彎小路走過依爸的寵愛,那失落的桑田及愛,慢慢地漫成了大海。



 (圖片來源:擷取台視60年的影片—東引國際獅子村落成,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