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報報導】舊時,福州女性頭上的「三把刀」是一道風景線。如今,這項一度瀕臨失傳的妝束技藝成為時尚前沿,並在搭配上融入現代審美與國潮元素,內容、形式日益豐富,被稱讚「既美又颯」,備受年輕人喜愛。
據瞭解,福州女性的「三把刀」妝束實為「三條簪」,其起源於晉代的「五兵佩」,最初為防身用,後逐漸演變成頭飾。它既是福州古代女性勞作時固定髮髻的工具,也是遇到危險時的自衛武器。今年6月,「福州傳統妝束技藝」入選鼓樓區非遺項目。
「三把刀」妝束重回大眾視野,不僅吸引了遊客,也帶火了相關市場。近日福州多個景區發現,一些寫真館推出了「三把刀」造型拍攝產品,其中以改良版居多,且在細節方面各不相同。
在簪飾的選擇上,不少商家使用鋼制、木制、大漆等材質的刀簪,大小不同、形態各異,還有部分商家使用苗銀簪替代刀簪,再配以高鬢、蟬鬢乃至秀禾盤發等多種髮髻。搭配服飾上更是品類繁多,有旗袍、馬面裙、清代漢女服飾等。
「『三把刀』妝束的要義不僅是三根發簪,還在於髮髻的梳法,並非簡單的丸子頭或盤發。髮髻和發簪是這項非遺技藝的骨頭和血肉,相輔相成,所以我們申請非遺的時候稱為妝束技藝。」鼓樓區「福州傳統妝束技藝」非遺傳承人黃秋輝介紹,「三把刀」妝束的複刻非常繁瑣,耗時耗力,包括不同的梳法、劉海的變化,且對刀簪的尺寸規格、花紋、材質等也都有嚴格的要求。
「『三把刀』是體現福州傳統女性精神面貌的妝束,展現了福州女性的氣節,值得被更多人看到。」鄢宜表示。
福州市旅遊協會會長韓鳴認為,非遺網紅化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福州應該挖掘『三把刀』妝束的文化內涵,與時俱進,找到傳承和傳播之間的平衡點,將其打造為福州文旅的新熱點。」
福州妝束技藝「三把刀」改良出圈 文旅新熱點--福州日報
- 2024-08-28